史家窑村位于河津市东北隅,北依吕梁,与乡宁县接壤;东傍佛峪,与稷山县佛峪口村世代为邻,仅一墙之隔;西连吉河高速公路,西南稷西公路绕村而过。依山傍水,土沃泉清,交通便利,地理优越。九十年代初,在乡政府的倡导下,有三十多户村民,陆续在稷西公路东北处建造了房屋和院落,由此形成了两个自然村。原本偏僻的村庄,现有两条交通动脉擦肩而过,对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全村现有村民多人,土地余亩,村委会年前上属张吴乡,现属僧楼镇。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近年来农林牧副业长足发展,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过去贫瘠落后的小山村,现已跻身富裕文明的小康村行列。 史家窑全村百分之九十五的家户都姓史,村名是由史户姓氏和当时居住的窑洞而得名。据史户家谱记载,在若干年前,先祖自鲁国来干涧居住,后迁至僧楼镇转角,至明朝年间,先祖协稳又从僧楼镇转角迁至史家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据清康熙四十二年(年)史氏先祖《创建白衣堂序文》记载,史氏未迁此地之前,村名不叫“史家窑”,叫“白家庄”。当时僧楼相当繁华,有“方平楼底赛长安”之誉。史氏先祖在僧楼不但务农,还创办了饮食业,在这繁华地带,经常宰杀牛羊。他们经常到吕梁山下的白家庄一代购买牛羊,久而久之,不但增加了饮食业的收入,而且还看到畜牧业发展的前景。于是他们便在当时的白家庄买了一些窑洞,从事牧养牛羊的营生。若干年后,先民们看到此地不但能发展畜牧业,而且看到水土条件和粮食收成都对生存有益,所以再买了些窑洞和土地,由先祖协稳带了四分之一的人口长期住下。至明末清初,白家庄老户人丁衰败,少数人迁移,所剩家户全都姓史,由此众议更改村名。鉴于当时史姓家户大多数都住窑洞,所以更名为“史家窑”,一直延续至今。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喇嘛从史家窑村西上来,要到佛峪山上去,路过此地看见村边的池塘,惊讶地说:“哟!此地原来是猪喝水的地势,当地的人们有着享用不尽的风水地理。”当时此地有个年轻人就问老先生:“您刚才说的是何道理?”老者说:“我从村西上来,望着你们村北的山头,山头上有两个黑窟窿活像猪的眼睛,其它的凹凸不平分别是猪的五官造型,整体像一头吃饱了的大猪准备下来喝水,正好这里设有池塘,这在风水学上是占有优势的,属于天然的风水宝地。”年轻人笑着说:“怪不得我们当地人将北边的山头叫瞎猪眼。”老者微笑着边走边说扬长而去。消息传开后,长辈们说:“年轻人,快追赶那老者喇嘛,让他停下来吃顿饭,给咱指点指点,明天再走。”年轻人就急忙赶到佛峪山里边,也没有见到喇嘛的影子,长辈们说:“那不是什么喇嘛,是神仙点化。”从那以后,每逢修护池塘之时,年迈人经常讲述着喇嘛的点化,像神话一样传说至今。 史家窑还有一个龙的传说故事。早在日寇侵华之前,池塘内有几颗树长得又高又大,其中有一颗老槐树长弯了,延伸到池塘南地上空,像龙身一样;池塘西边的娘娘庙舞台背后有两个圆窗户,好像龙的眼睛,老远望去,酷似盘旋在史家窑村上空的一条绿色巨龙。每到逢年过节的晚上,舞台内有灯光,龙的眼睛格外明亮,上了河津县坡就能看到,一直延续了好多年。到日寇侵华时,人们为了防止日本人烧毁,便拆了舞台,将材料藏了起来,解放后为集体盖马房所用。如今,槐树虽已枯老,龙的身躯也已消失,但龙的故事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上传说充分说明在日寇侵华以前,史家窑村确实是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土地宽阔、广种多收的富裕村庄,河津的粮贩子时常到此地来购买粮食,称这里是个“粮食窝子”。近年来,史家窑人在转型发展中,因地制宜,将百分之九十的土地都种植了双季槐,预计年双季槐全部到盛产期,那时,史家窑这块风水宝地将成为村民致富的“槐米窝子”。 史家窑村虽说是河津管辖的一个偏远村庄,但它和稷山佛峪口村却是紧密相连世代和睦的老邻居。史家窑居西,佛峪口居东,东西两村人共喝一个泉水,共念一个学堂,就连元宵节闹社火、过去天旱求雨,都是同心协力,统一行动。困难时期,两村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红白喜事,两村人互帮互助,亲如一家。改革开放那阵子,也是两村合议,共襄盛举,同心同德,和谐友善。村背后的山峰,名叫“凤凰头”,两村在凤凰头山峰上共建了一座简陋的敬神庙,祈保两村风调雨顺,村民安居乐业。庆贺之时,请了侯马市蒲剧团在关爷庙舞台演了一昼三夜四场戏,费用也是两村均摊。两村不但在社交上往来特殊,在土地花叉上也是互为方便,时常兑换。还有山脉的界限、泉水的隶属等等,都是循规守礼,相互尊重。就是在封建时代,逢年过节到庙里烧香也不分彼此,两村的庙宇,不分东西村人,都可敬献。五百多年来,两村人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共同打造了淳朴厚道的民风村风,在河津、稷山两县传为佳话。 据传两村曾有五庙一堂二寺,分别是娘娘庙两座,龙王庙一座,山神庙一座,关爷庙一座,白衣堂一座,黄龙缠寺和皇觉寺各一座。现只有峪东的文昌阁和村西的洞子还基本完好,关爷庙的舞台已年久失修,不能供演,其他庙宇均被日军烧毁。 史家窑村东北15里处有黄颊山白牛溪,是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设教讲学之地,受传统文化熏陶,史家窑村历代崇文尚德,讲信修睦。村庄地处河津、稷山、乡宁三县交界处,钟灵毓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全体干群正沿着康庄大道开拓创新,阔步前进。 建置沿革 明代,称白家庄; 清代,称史家窑村; 民国时期,属第三区,称史家窑村; 年,属张吴乡,称史家窑村; 年,属龙门人民公社,张吴管理区,称第十三生产队; 年冬,归稷山县张吴公社佛峪口管理区,称史家窑生产队; 年,属稷山县化峪公社刘家庄管理区,称史家窑生产队; 年冬,归河津县张吴公社张吴大队,称第七生产队; 年,属张吴公社,称史家窑大队; 年,属张吴乡,称史家窑村委会; 年,属僧楼乡,称史家窑村委会; 年至今,属僧楼镇,称史家窑村委会。 RollingInTheDeep ThePianoGuysRollingInTheDeep不要说,离开以后还会想念;更不要说,分手以后还是朋友;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错过一个人,他的幸福与你无关;人都是会变的,可以守住一个不变的承诺,却守不住一颗善变的心;不要因为寂寞而爱错人;更不要因为爱错人,而寂寞一生。 本版编辑:谭少梅 此文版权归本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北京怎样治好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