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庄村地处河津市北域吕梁山南五里之处,北与古镇店南午芹毗邻,东与小张村遥相互望,西因太涧与尹村一衣带水,南与僧楼李家堡接壤。清代属僧张里管辖,民国初归第三区(樊村),民国末属小张编村,村委会现由僧楼镇所辖,全村现有人,耕地亩。 侯家庄,看之名副其实,即侯姓人家居住的村庄,村民90%以上姓侯。然而,追根溯源,该村侯姓家族在唐代中期以前实则姓卢。据侯氏家谱记载,唐宪宗元和四年(年),成德(今河北一带)节度使王士真去世,其子王承宗擅自承袭节度使之位,并拒不奉诏,而且私下囚禁朝廷命官,随之又起兵反叛。宪宗为革除河北藩镇世袭节度使的弊病并惩治逆臣,诏令削除王承宗的官职爵位,并派兵征讨。秘书监卢虔之子昭义节度使卢从史,起先请求带领本部兵马平叛,后来却私下交结王承宗,并拖延不出兵。宪宗用宰相裴洎计,敕令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将卢从史诱捕,押至京城后贬官欢州(今越南北部),随后又流放并赐死于康州(今广东南部)并流放其子。侯氏族祖原为卢虔近族,从史犯案,族人恐株连灭族,遂改姓为侯。之后定居于此,起村名曰“侯家庄”。从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数代之后至元朝末年,仲良一支迁于孙彪里(芦庄),后又迁于西窑头、何家庄、樊家庄等村长期定居。仲行一支迁于黄村至今。唯仲荣一支植根守土,在侯家庄永久居住。另外,笔者曾做过广泛调查,从而得知,如今河津境内诸如义唐、东庄、伏伯、连伯、峻岭等等许多村庄现居侯姓村民,根据祖辈代代传说,基本都是由这三支衍传而来,其族祖都在侯家庄。同时家谱所记,陕西宜川台水村、韩城桥南村、万荣黄甫村、乡宁瓜峪背阴山之侯姓,根系侯家庄绝然无疑。 侯家庄村民绝大多数为祖居侯姓之外,尚有薛、高、张等老户,其中为薛姓较多,目前计有50户近人。据传,于侯家庄村东,南午芹与贺家巷之间古有薛村,因明洪武年间,山洪暴涨,(小张村尼姑庙碑文有记)毁其村庄,薛姓村民拖家携口就近迁入南午芹东头(现忠信村)和侯家庄,根据六、七十年代在村东地打井掘出炉灶和院基之类,可以证明,确有其村,真有其事。而高、张等户,于何年何月迁入,便无从考证了。至于吕、蒋、裴、徐、王、赵、刘等姓均为解放前后迁入,那便人所共知了。 由于侯姓村民历代崇德尚善,热情包容,所以各姓村民无论人户多寡,均平等相处,共娱和乐。 侯家庄村交通便利,地理优越,北有稷西公路东西横贯,东有东张公路南北纵跨,西有新修太涧大道直指瓜峪口。全村所有耕地自古以来均属瓜峪灌区,清洪两灌,得天独厚,加之村东之地在60年代以前地下水源十分丰富,人们就地掘井,汲水灌溉,庄稼旱涝保收。故此世代以来,村民大多以农耕为主。虽则如此,村民自古尚文明重教育。旧有留日之先辈,今有留美之英才,尤其恢复高考以来,大学生如雨后春笋,处、厅级干部层出,为此侯家庄村被《山西日报》誉为状元村。 侯家庄村历史悠久,村民自古儒、道、释三教并崇,文化遗址较多。村中有三官(天、地、人)庙、观音庙、百王庙、祖师庙、老爷(关公)庙,村西南有土地庙,村东南有娘娘庙,村东有玉皇庙。这些庙宇,有些毁于抗战时期,有些在解放初或文革中被拆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村西北有一座寺院,因年代久远,早已被年长日久的洪水淤泥淹没于地下。据九十多岁的老年人说,他们幼小时,该寺院尚且露厦顶于地面,孩子们常从其檐下的小窗口爬进去玩耍,赶到上世纪中期,寺院遗迹就全然从地面消失,不过七十年代大搞北水南调在该处挖渠还从地下挖出了不少筒瓦。这样,单从这座寺院来说,侯家庄历史的久远便可见一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