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戏剧活动历史悠久,源于民间“乱弹”的蒲剧,元、明时广为流行,清代逐渐兴盛,为河津主要戏种,此外尚有眉户及境内特有的小剧种花鼓后场。 早在咸丰三年(年)就有叫雨露的成立侯家戏班,清末河津“家戏”班发展到90多个。 较驰名的戏班有清同治、光绪年间卫庄村的张春子娃娃戏班,吴家关的杜炳南戏班,西王村的王鸿飞、黄庚午戏班,柴家村的雨娃戏班(领眉户班); 民国年间吴家关的李元元戏班及太阳村的柴文彦戏班等。驰名演员有:明初魏家院的魏敦,民间有“七个举人八个监,打过魏敦一条旦”的说法(打水利官司);清同治年间米家关的米子彦,演须生,外号“铁嗓子”;清光绪年间吴村的胡三贵,演大花脸。 民间有“三贵子花脸吼一声,厦上铜瓦掉三页”之说;民国年间丁家垛的丁三德,演小旦,当地有“三德的小旦,看上一遍死而无怨”的赞誉。 年底,河津的业务剧团达多个。 年12月河津县蒲剧团成立,演员多来自上井,通化,杨家巷等乡村,至今共上演剧目余本并70折,举办戏剧训练班多期,培养演员、演奏员百余名。曾14次参加省、地会演。 该团名角辈出,有50年代在邻县有一定影响的王淑琴(演花旦),其代表剧为《茶瓶计》;有70年代驰名全区、闻达全省的温俊祥(须生),代表剧为《芦花》、《舍饭》等。 与其同期的还有现代戏名角姚建芳、石秀英等。80年代以后的戏剧名角有:兰敬生(丑角)、韩有恩(须生)、马建义(长靠武生)、兰虎(短打武生)、柴俊芳(小旦)李建虎(须生)、畅燕珍(青衣)、薛青玉(小旦)、袁万荣(须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