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河津)河津文化典故 1、鲤鱼跳龙门 山西省河津市城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中的龙门,今称禹门口,也是“鲤鱼跳龙门”的典出处。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山西省河津市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2、相敬如宾 河津人才辈出,春秋时晋国上大夫郤缺夫妻相敬如宾为人称道,河津别名如宾乡即源于此。 郤缺(xìquē),姬姓,郤氏,名缺,即郤成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东周时晋国冀(故里在今河津范家庄一带)人,因其食邑在冀(今山西河津东北),又称冀缺(这也是冀姓的来历)。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郤芮因罪被杀,儿子郤缺也被废为平民,务农为生。郤缺不因生活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巨大变化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面勤恳耕作以谋生,一面以古今圣贤为师刻苦修身,德行与日俱增,不仅妻子甚为仰慕,就连初次结识的人也无不赞叹。 一次郤缺在田间除草,午饭时间妻子将饭送到地头,十分恭敬地跪现在丈夫面前,郤缺连忙接住,频致谢意。夫妻俩相互尊重,饭虽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此情此景,感动了路过此地的晋国大夫臼季,一番攀谈,认为郤缺是治国之才,极力举荐他为下军大夫,后来郤缺立大功,升为卿大夫。 3、赵氏孤儿 《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以下简称《赵世家》)载,赵氏先祖(赵氏宗族当时除在晋都任职的少数人外,绝大多数赵氏成员均住在他们的采邑耿城,即当今河津市山王村)在晋景公三年(前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这个历史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成剧本“赵氏孤儿”,从此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 4、卜子夏西河设教 卜子夏(前年—前),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5、薛仁贵 薛仁贵(公元年-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6、河津市 河津市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龙门,最早记载于《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战国时期魏国的军事要塞皮氏邑位于河津市,汉代在此置皮氏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年),改为龙门县,从此龙门专指今河津。河津一词首见于汉代地理名著《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意谓黄河津渡。 河津市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东迎汾水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韩城市相望,南有台地与万荣县毗连,北依吕梁山与乡宁县接壤。地理坐标,东经为度32分15秒至度50分45秒。北纬35度8分17秒至35度17分至15秒,海拔高度在.5公尺至7公尺之间。全市东西宽27.5公里,南北长35公里,管辖面积为平方公里。 7、柿饼 河津是柿饼一词的起源地。柿饼,又叫耿饼。山西晋南方言(中原官话)又叫思丙(山西话、陕西话:柿SHI发SI音)柿饼是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果品,甜腻可口,营养丰富,在晋南,特别是每逢过春节时候,家家户户都摆满了柿饼,用来招呼客人。下面是柿饼一词的来历:相传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就将国都定在那里,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带),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的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为纪念这位氏祖,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祭祖丙时摆设柿饼,柿饼(思丙)这一词渐渐的传开了。在山西省河津市,种植着大量的柿子树,当地的方言中,柿饼近似于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饼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饼,起源于耿地,据《括地志》中记载: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另据《国家地名词典、河津词目专辑》中记,距河津城关镇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国国都所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