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征 河津市城区街道米家关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经济活跃。集体组织经济年收入达余万元,村民年人均分红元,人均纯收入元,大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面对别人的羡慕,米家关村人自豪之余,内心的那杆秤却惊人地一致:米家关能有今天,关键是有个实实在在做事、踏踏实实引路的党支部。 党建统领,为集体经济发展做好组织保障 米家关村现有户、农业人口人,是分三个居民组的小型村庄,却拥有一支69人组成的党员队伍,加上8名入党积极分子,平均到村民当中,18人中就有一名党员,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有着极强的代表力和渗透力。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基层堡垒。近年来,村党支部着力加强组织生活的规范化、制度化,把搞好党政关系和党群关系作为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载体,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通过坚持三会一课基本制度,把党员的思想紧紧凝聚在党支部周围,特别是四议两公开制度,使党员有效参与到村级事务中,增加了群众与组织之间的沟通渠道,提升了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为村集体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坚持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使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形成“统揽不包揽、信任不放任;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齐心协力想事干事,尽心尽力地为村为民办事的良好工作氛围。为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该村创新制度建设,形成系统有效的财务监督制度。在积极推行村财乡管的制度上,严格资金审批和监管,率先增设财务出纳一职,实行会计报账,出纳管钱,真正做到管账不管钱,管钱不花钱,花钱不见钱。避免了报账员报就有账,不报就没有账,同时做到出纳不支取现金,所有的资金支出都从银行中转账,实现了资金痕迹化管理,追根溯源,有据可查,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 产业支撑,促商贸重地风生水起春潮涌动 思路决定发展出路。 米家关村土地面积余亩,其中住宅及商业用地达余亩。虽然土地面积较少,但紧邻市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根据“村小地少位置好”的村情,通过村民大会决议,该村着眼于土地的价值效益,实行了“一田制”,即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由村集体统管、村民临时承包,为集体和个体发展第三产业奠定了土地资源和逐步发展的基础优势。 依托土地和区位优势,米家关村两委一班人抢抓产业发展机遇,盘活资源变资产,逐步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首先通过村企合作,招商引资,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台商联合开发津辉国际建材城,为集体经济再发展积累原始资金,年可为集体增收70余万元;其次,发动群众参与,自主打通通村城市街道,延伸紫金南街,建成欧式商业建材一条街,让群众在街边的宅基地变为门面房,切实尝到第三产业的甜头,为做强建材产业特色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紧抓流动人口多,区域位置好,农产品集聚的特点,建成全市唯一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过近20年的滚动发展和几次大的扩建改建,现已形成一个多功能、全方位、门类齐全的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市场分布为四大区:副食水产调味区、粮油米面区、蔬菜批发区、干鲜果批发区,从北向南依次排开。经营门类有:副食调料、水产肉蛋、粮油米面、小百货日杂、蔬菜干鲜果,贸易涉及晋、秦、鲁、豫、鄂等多个省市及多个县市。市场拥有各类门面余间,仓库45间,7个共计平方米的交易大棚,摊位多个,固定客商余家,日平均销货量余吨以上,日交易额余万元,年可为集体增收余万元。同时,产业的发展带动流动人口的增多,个体的房屋租赁和其他服务行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成果共享,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壮大集体经济就是解决好大河有水的问题。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有利于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公益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各项福利事业的发展。 该村由党员干部带头,进农户、访民情,及时了解群众的诉求,从村民最关心的问题着手,聚焦各项重点工作,先后规划实施村级室外线路改造工程、菜市场扩建工程、自来水管网改建工程、南滩复垦项目、学校和住宅小区冬季取暖项目、钢材市场商住开发项目,为执行生态殡葬而建设祭祀堂等等,最大限度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村集体每年为村民代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电视收视费等,重阳节为老年人发放营养补助金等,充分将党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成果落实到群众身上。因为集体经济同个体经济的共同发展,现在米家关村民除在外求学的学生,基本实现当地就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支村委也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村先后成立老年太极拳协会、中老年书法协会、秧歌队、青年锣鼓队、汾滨艺术团、文化站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也进一步得到发展。 张娟玲赞赏 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