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河津百事精灵”免费 年10月14日,经群众提议,河津县政府批准,为纪念忠信烈士,将南午芹乡改名为忠信乡。农业合作化时,该乡三社分开,将东社改名为忠信村。 3 艳掌村 《河津县志》(年版)村名来历这样记述:“艳掌,原名杨家古垛,是以姓氏为名,后杨姓迁,因村形似掌,且风景秀丽,遂更名艳掌。” 4 南午芹 南午芹位于吕梁山下向南5里许。距村北3里许有一条溪流名曰芹溪。芹溪直通神峪,是吕梁山畔十多个村庄的主干渠道,又名“神峪渠”。位于渠北的村子就命名为“北午芹”,而位于渠南的村子就叫“南午芹”。 5 仓底、仓头村 仓底、仓头村:战国时期,两国交兵,汾南战场上粮仓、草垛蜿蜒十余里,后来这片征战之地因依山傍水,渐渐有人居住,遂形成了仓底、仓头两个古村落。 6 东、西光德村 东、西光德村:朝代年月记不清了,河津新任县令,感念民生多坚,开发荒原,百姓得以自给自足,人们感念县令大德,将村名改为光德村,后来随着村子的扩大,形成了东、西光德村。 7 干涧村 干涧村原名史家院,与魏家院、韩家院、刘家院齐名,号称紫金山麓上八村“四大院”。 隋朝末年,久旱不雨,山泉流细,庄禾干枯,民心急慌,邻村因争抢三峪泉水,闹得势不两立。 史太公晓之以理,说服族人,阻止了械斗,决计果断让水,把本应史家院浇地的三峪泉水,让于邻村使用,从而也解除了邻村争水之危。 史家院村边的涧水从此断流,变为干涧,史家院则由此而成为干涧村。 8 马家村 20世纪50年代,全县划分乡镇时,因永和村东南方向紧靠汾河马家河古集镇,且村中多数人姓马,所以就把永和村东南方向所在村庄命名为马家村。 9 北张村 北张村在商周时期原属于耿国。多年来,当地人习惯把北张村叫做“张村”。 10 西樊村 传说过去樊村与西樊村是一个村,村西涧水将樊村分成东、西两个樊村,即有了樊村、西樊村一说。 11 义唐村 后唐朝名将王伯当生于该村,在建立唐朝中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封为唐朝大臣。为光宗耀祖,永远铭记王伯当生于该村,将弥陀村更改为义唐村。 12 伯王村 伯王村名的来历,缘于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君圣人——周文王。 据清康熙十一年()《河津县志》记载,伯王村明代属小梁里,称“王村”;据清乾隆四十八年()《河津县志》记载,伯王村清代属北庄里,称“西王村”,民间称为“霸王王村”;到了清代嘉庆年间,因“西王村”、“王村”都与本县其他村重名,特更名为伯王村至今。 13 夏村 夏村,位于汾河谷地向峨嵋台地过渡的丘陵地带,是柴家乡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东西毗邻山王与北张两村。全村多口人,除少数几户周、韩、毋姓外,村人都姓李。关于村名的来历,多认为曾有“夏”姓而得名。 14 西王 村民中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约南北朝时期,陕西王姓人家迁来此地,繁衍后代,立“西王庄”。另一说为,古时王姓兄弟,一支东迁曲沃,叫“东王庄”,一支迁西,叫“西王庄”。此两说皆有道理。 15 辛兴 “西汉时由南阳迁来兄弟二人,一住南,一住北,分别起名为南阳兴和北阳兴,后经济不佳,村民立志辛勤劳作,期望兴盛,遂改名为南辛兴和北辛兴。” 16 吴家关 据河津县志记载,明末时,河津有99个村,其中就有吴家关,吴家关为什么被称作“关”,“关”字在字典中有其解释: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关口。可见吴家关在当时来说,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一有战事,各路人马来往穿越,此地为兵家必经之地。 17 小停村 据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演、刘秀兄弟俩聚众起义,欲光复汉室。王莽闻讯,率大军进攻剿灭,战斗中刘演被杀,刘秀逃遁。王莽派大将王匡追杀。刘秀在奔逃中,途经该村,稍歇片刻。而后到南阳,在邓禹、姚期、马武、岑彭的帮扶下,中兴东汉王朝,称“光武帝”,后来,因在此村小憩过片刻,故而这个村落起名——小停。 18 史家庄 该村原名四家庄,由四个姓组成:杜、雷、史、裴。但奇怪的是,四家庄不在一块住,却分四个方位。东二里叫杜家院东,西一里叫杜家院西;南一里半是雷家巷口;北二里半是裴家堡。地均在干涧村东。什么年月由四家庄改成史家庄,现已无从考证。更奇怪的是,如今的史家庄没有史姓,仅剩下杜、雷、裴三姓。 19 北午芹 北午芹村背依午芹峰,峰下曾有溪水常流,溪边又多生野芹,故溪以芹名,称芹溪;村以芹名,称午芹。 长期以来,有一种习惯的说法,以为那个‘午’指的是中午,午芹指的是“中午的芹”——因为中午的芹长得茂盛又好吃,所以命其村名为午芹。 20 卫庄 卫庄村名的由来,可能与商代的耿国有关,是耿国古城驻扎卫戍部队的地方。 21 龙门村 这里是大禹凿山治水,鲤鱼跃龙门故事发生地,国人称其为龙门,龙门村名也由此而来。 24 小梁 小梁村名的由来很可能来源于地貌。众所周知,河津地形呈盆地状,中间低、南北高,自古就有“北坡”、“南坡”之称。小梁居于南坡之上,古时称小梁村为“小梁坡”。坡上有两条墚,一条墚呈南北状,墚东边为“东梁村”,西边为“西梁村”;另一条墚呈东西状,墚南边为“南梁村”,北边称为“北梁村”,因北有“败北、失败”之意,加之当时村内面积较小,故后人改“北梁村”为“小梁村”。 点击"阅读原文"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