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窑村名的由来 史家窑村位于吕梁山南麓,河津市东北隅。东傍佛峪,与稷山县佛峪口村世代为邻,仅一墙之隔,西连吉河高速公路,西南稷西公路,绕村而过,依山傍水,土沃泉清,交通便利,地理优越。20世纪90年代初,在张吴乡政府的倡导下,有30多户村民,陆续在稷西公路 东北处建造了房屋和院落,由此形成了两个自然村。原本偏僻的村庄,现在两条交通动脉擦肩而过,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年,村民户人,耕地亩,村委会年前属张吴乡,现属僧楼镇。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近年来农林牧副业长足发展,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过去贫瘠落后的小山村,现已跻身富裕文明的小康村行列。 史家窑全村95%的家户都姓史,村名是由史姓和当时居住的窑洞而得名。据史氏家谱记载,若干年前,先祖自鲁国来干涧居住,后迁至僧楼镇东十字转角,至明朝年间,先祖协稳又从僧楼镇东十字转角迁至史家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据清康熙四十二年(年) 史氏先祖《创建白衣堂序文》记载,史氏未迁此地之前,村名不叫“史家窑”,叫“白家庄”。当时僧楼相当繁华,有“方平楼底赛长安”之誉。史氏先祖在僧楼不但务农,还创办了饮食业,在这繁华地带,从事宰杀牛羊行业。他们经常到吕梁山下的白家庄一带购买牛羊,久而久之,不但增加了饮食业的收入,而且还看到畜牧业发展的前景。于是便在白家庄买了一些窑洞,从事牧养牛羊的营生。若干年后,先民们看到此地不但能发展畜牧业,而且看到水土条件和粮食收成都对生存有益,所以又买了些窑洞和土地,由先祖协稳带了1/4的人口长期住下。至明末清初,白家庄老户人丁衰败,少数人迁移,所剩家户全都姓史,由此众议更改村名。鉴于当时史姓人家大多数都住窑洞,所以更名为史家窑”,一直延续至今。 建置沿革 明代—称白家庄。 清代—史家窑村 民国时期—第三区史家窑村。 年4月河津解放—第三区史家窑村。 年—张吴乡史家窑村。 年—张吴乡爱国社第7生产队。 年—龙门人民公社张吴管理区第十三生产队 年秋—稷山县僧楼公社佛峪口管理区史家窑生产队 年—稷山县化峪公社刘家庄管理区史家窑生产队 年冬—河津县张吴公社张吴大队第七生产队。 年—张吴公社史家窑大队。 年—张吴乡史家窑村委会。 年—僧楼乡史家窑村委会。 年至今—僧楼镇史家窑村委会 (撰文:史赶气) 欢迎扫码加入本村交流群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