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王村,因西伯侯周文王当年征战途中驻扎此村,操兵练武,访问民情而得名。原名西王村,到清代嘉庆年间,因与本县其他村重名,特更名伯王村至今。 因历史悠久,该村有不少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地名沟名,值得人追思和回忆。 一、八仙洞 八仙洞位于村南南沟,和小梁街相邻。八仙洞“状如椅形”,式如簸箕,“地势清雅,风景宜人,遇冬则暖,值夏更凉”,不仅是名胜古迹之地,也是旅游休闲的极佳场所。 八仙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前身为古朝阳洞。根据碑文记载,“此洞不知建于何年”,“由来久矣”。乾隆十年(),村人捐资修建过一次,道光八年(採蘋),合会人张九恩等十一人和承首人张等筹资“将洞由浅而深绘塑神像,外建廊房五间”,并“修舞厅创立门楼”。 古朝阳洞两次修建有碑文记载,创建时间无据可查。根据老人们一辈辈的传说,建于唐代。年重建时,有人发现古朝阳洞墙壁十多层白灰的最底层有唐代字样,可惜忙于劳作,将白灰和残土一同倒进了沟底。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令人感叹不已。 传说明世宗嘉靖年间,村里老者提议建一佛寺,因选址有争议暂时搁浅。明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年元月),陕西华县大地震波及河津,“声如雷鸣,城垣崩塌,水涌出鱼,地裂成沟,死人者众”。翌年正月,伯王南沟发生塌方,半沟北崖鬼斧神工般地留下百丈见方的平台。正月二十三日村民们清理余土时,惊奇地发现崖下有两面窑洞,洞内分别塑有法相庄严、栩栩如生的佛祖释迦牟尼金像和送子娘娘神像,洞门额上分别有“娘娘洞”“古朝阳洞”字样。村人欢喜若狂,奔走相告,皆以是佛祖和菩萨显灵,刹时轰动四方。村人把发现佛洞的日子定为庙会日,又叫“送子娘娘庙会”。 八仙洞先有“朝阳洞其后添设八仙亦曰八仙洞”。八仙洞由佛门弟子张智珠率人于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创建,当时“开拓窑洞数口”,又建了九霄楼,“一起三节局势更佳”,洞内坐八仙,二楼是圆明阁,三楼为玉皇阁,“不高不低风水焕然气象飘然层楼形影恰似连天”。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由村中信男张继贤张宝贤等二十一人筹建献亭三间。由此可见,光绪二十五年增设八仙后,古朝阳洞就改名叫八仙洞了。 十年浩劫中,八仙洞的神像全部被毁,九霄楼遭严重破坏,庙会被取缔。年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村人集资并推荐张同坤、张和州、张顺堂、张积福、张永庚、张和邦、张廷秀、张长庚、张和荣、张保堂十人为理事,时称“十老”,对八仙洞进行了重建。自年农历八月至年农历八月,历经三年,寒暑四易,重塑了神像,重建了献亭、九霄楼,拓宽了坡道,新建了舞台、蓄水池等,八仙洞面貌焕然一新。年农历四月,新建了大门“玉龙门”。七月,由武家堡武建岐负责,对八仙洞从坡口至广场地面,全部进行了硬化,总面积余平方米。 伯王八仙洞集三教于一身。按照道东佛西的传统布局,东崖下洞内八仙端坐神龛,特别是吕祖彩塑,面目慈祥安稳,虎体龙眼,凤目朝天,头戴纯阳甲衣着黄衫,穿袍深袖,着实一副神仙模样。九霄楼二楼供东华大帝,三楼上坐玉皇大帝。北崖下,佛神洞由东至西依次排开。华仙洞华佗神医端坐洞内,专为庶民开药方,治百病,扶危解难,救死扶伤。娘娘洞莲花座上娲皇女神正襟危坐于暖阁,身披正彩裙服,仙姿佚貌,白脸慈眉,略带微笑。身后红花绿叶招展陪衬。左右两个玉女,或背或抱小孩,两边伺守,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古朝阳洞内的佛祖,宽膀粗腰,大眼浓眉,慈祥庄重,双目深邃,神形具备,令人敬畏。两边站有十八罗汉,生龙活虎,神色舞动,神情举止,特色各异。广场西边是舞台。 八仙洞每年举办两次庙会,正月二十三是娘娘庙会,九月初一为八仙庙会。碑文记载,清乾隆年间的庙会就很兴隆。每逢庙会,八仙洞十分热闹。特别是正月二十三,元宵节的气氛还没散完,八仙洞彩旗招展,鼓乐喧天,楹联满柱,热闹非凡。三乡四村的信男善女,搀老携幼,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前后簇拥,熙熙攘攘,纷纷求福祈祥,占卜吉凶,期盼神灵保佑。八仙洞人山人海,沟上下人流如潮,上坡下坡的游人香客接踵摩肩,拥挤不断。金钟阵阵,鞭炮声声,人们接连不断地献供、抽签、焚香、点纸、磕头、祈祷。 每次庙会都请剧团唱几场大戏。现在庙会这一天,开戏前是文艺表演。开场是伯王老锣鼓演奏,接着是“伯王霸王锣鼓队”表演,然后是中老年妇女的扭秧歌、旱船等故事,还有青年妇女的广场舞。时有邻村的舞蹈队和武术爱好者前来助兴。最后是伯王雄狮收场。两对雄狮每次的爬高山、大转身、跳高山、大翻身高难度的惊险动作,总是赢来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庙会的夜晚,时有还愿的人大放烟火,火树银花,五彩缤纷,满沟通红,更是热火朝天。 二、庙宇 村中原有文王庙、老爷庙、财神庙和三官庙。文王庙位于原小庙巷,现文化广场西南,三官庙位于老村油坊西。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古老的庙宇已不复存在,惟独老爷庙依然艰难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进步。 老爷庙为关老爷庙,在文化广场西北原大庙巷,坐北朝南,砖土木结构。创建时间,尚无记载,据村民口口相传,大约建于明初。现有梁脊板载“大清光绪十三年岁次卯月十三日壬子吉时口辰重建神庙三间告成之后合村吉祥如意”。据此,最后重建是公元年,距今一百二十多年。由于风雨侵蚀,年久失修,该庙已斑驳脱落,破烂不堪。 老爷庙共三间,中间是门,两边是窗,门前两侧各有一条长木板凳。庙内靠后墙筑有一米宽一米高的台基,叫神座,相互隔开。中间是关公坐像,长须飘逸,凝神观书,威风英武,气宇非凡。周仓手持大刀,关平手握钢鞭,分别站立两边,侠肝义胆,威风凛凛。东边为华佗塑像,端庄凝重,神态自若。西边为马王爷塑像,俗称马神,全称水草马明王,两只眼睛中间另竖一眼,表示能看清去世、今世和来世,威严庄重,栩栩如生。 庙中两边悬挂一副木刻对联,全联为: “生蒲州事豫州守徐州战荆州万古神州有赫 兄玄德弟翼德释孟德擒庞德千秋至德无双” “史无前例”中,庙中神像被毁。改革开放后,人们认识到了文物古迹的重大意义,自觉进行保护。在上级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村委已把老爷庙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积极联系,争取资金,重新修缮。 三、戏台 伯王戏台,位于原大庙巷,坐南朝北,与老爷庙相对,系村里主要建筑物之一。戏台创建时间没有记载,据老者相传,大约同老爷庙时间相同,建于明初,和老爷庙共同构成了村里文化活动、娱乐休闲中心。年,因规划新农村建设,将舞台拆除。 原戏台台基1.5米高,砖木结构,建筑精巧,形式古朴。共为三间,中间大两侧小,前檐有圆木柱两根,柱下有刻着花纹的圆形磉。圆柱支撑的前檐板上建有斗拱和木雕。戏台中东西有一隔墙,将戏台分为前后台,后台西侧有两间楼房,楼下是“锣鼓房”,楼上与戏台相连,是演员化妆休息之地。 伯王村民有演戏看戏的习惯,除本村闹戏外,邻村有戏人们也成群结队地去看。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家戏停演了好几年。河津解放后,为庆祝胜利,人们又组织起来开始演家戏。先后演出了蒲剧本戏和折子戏《大报仇》、《忠保国》、《鸡鸣山》、《出堂邑》、《挂剑》等。年开始,伯王家戏由古装戏改为现代戏,并由蒲剧变为眉户,当时叫青年俱乐部业余剧团,先后演出了《三世仇》、《社长女儿》、《蟠桃园》、《一颗红心》、《审椅子》、《夺印》等。文革开始后家戏停演了。年村新建了舞台,以张全康为首,又组建了“伯王眉户剧团”,先后排演了大型眉户剧《山村母亲》、《山妹》、《酸枣树甜枣树》等。 如今,古老的戏台已不复存在,已被崭新的戏台所代替,再也见不到古戏台上梨园弟子出将入相的身影,再也不闻当年锣鼓铿锵、笙歌悠扬之声,这历尽沧桑的古戏台已成为历史,但它记录着的村民热爱戏剧的历程和故事,将永远流传。 下期预告 伯王人文景观及地名来历(下)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