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津的村名里,艳掌是个让人猜测不透的村名,连艳掌本村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很难说得清楚。正因此,大多数人想弄个明白。 在百家姓里,艳与掌都不是姓氏。艳与掌从形容词上也是不搭调,又是很难关联的词组,它仅是艳,艳丽;掌,手掌之类。不过,艳掌早先的名字,大家都习惯叫“阳学古垛”。这些土音土话都比较古旧,让人有些臆断和某种遐想,光绪版《河津县志》也没有明确记载,而艳掌那时早已成为行政村,隶属僧楼乡辖区。 《河津县志》(年版)村名来历这样记述:“艳掌,原名杨家古垛,是以姓氏为名,后杨姓迁,因村形似掌,且风景秀丽,遂更名艳掌。” 笔者前些年去过艳掌老村。从地形上说确实有“掌”形。并且是“凹”,是“坑”。人与房子或窑洞及家畜躲到此处,冬暖夏凉不说,在战乱年月是个安全避所。那么阳学古垛应当是:杨薛古垛。杨姓、薛姓两家应是这个村的发现者与首居者,也是该村最古老的居民。至于后来改艳掌,是有出处,杨薛二姓,现今已被陈原取代,原因无以细考。比如,年灾、战火、人祸或金榜题名、远走他乡均有可能。 艳掌:“因村形似掌,且风景秀丽,遂更名艳掌。”这个结论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艳掌应是这样:艳掌又名杨薛古垛,现有人口人,耕地面积亩。艳掌是否是“阎张”的谐音,不得而知。它是河津东北方向一个不大的村庄,这里世代以盛产芦苇出名,此地芦苇坚韧,皮厚,呈现出天然的淡黄色。尤其久负盛名的是,村民用芦苇编的炕席非常受人欢迎。艳掌芦席,历史悠久,工艺精良,驰名山陕,可算是河津传统工艺名产。艳掌,其真实含义是:如,晋·傅玄《鹑觚集·短歌行》写道:“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也就是说,该村人人有一门令人艳羡的编席手艺,这门手艺可比任何掌故。正如人们这样夸道:“李家堡的瓦瓮,杨薛古垛的炕席。” 关于·军山文化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