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危害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202/4768975.html 在农村办红白事时,理事们会替主事人设立一个管收礼、支出的办事机构——礼房。实际上,礼房的任务,除了接受亲朋好友的礼金并进行登记外,还有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拟写红、白事的对联,贺幛贺联,挽幛挽联等。 以我们郭村为例,郭村礼房的设立和存在,大概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据老人们讲,新中国成立以前,只有有钱人家办红白事时才会送礼收礼,普通人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社会整体的生产水平、收入水平低下,普通人家也没有形成红白事上礼的习俗。上礼这个习俗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而逐渐开始并变化的。目前,已经成为农村里(包括城区里)一项传统的习俗。正常的红白事的礼金,是纯朴的、相互的,是一种朴实的、友情的表达,一定程度上也起着互相资助的作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郭村红白事的礼物、礼金是很少的。那时候,亲朋好友及乡亲们的礼大多不是钱而是物。五到十个鸡蛋,一张印画,一面镜子,或一个脸盆等,都是很好的礼物。有的是新人们缺什么小件东西,朋友们就送什么东西,因为其他稍贵的也买不起。几个人合伙买一个镜子、一对毛巾的都是较重的礼了。到后来,有的开始资助些钱了,刚开始是一两元钱,到八九十年代,礼金增加到五元,这都不少了。90年代末至现在,农村礼金的变化稍大一些。由一二十元,增加到现在的三五十元,这是单个人行礼的礼金情况。如果是全家参加红白事的,礼金就会增加到一二百元。情谊重的亲戚、同学等也有更多的。 在礼房负责收礼的人大部分是固定的,他们多是村里的会计或出纳、或写字又好又快的人,他们有的已经干了50余年了。还有一类是各宗祠安排的只在自己族户里服务的人,这些人就比较多。礼房还负责编写红白事对联,编对联的那几个人才是村里的最有文化的人。 我和礼房的接触从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年我大学毕业回到县里工作后,村里我这个“户下”如有红白事,我作为家里的长子是要顶门户去帮忙的,村里的人叫“上事”。户下有几个经常管事的人,我们称为“总管”,如果遇到哪个家户的事比较大,牵扯的人较多,也可以邀请外户的总管来帮忙料理。我从那个时候起,只要我这个“户下”有事,如果我没有特殊的公事,一般都要回去帮忙的。最早时端过饭盘,就是为乡亲们端菜端饭。后来,年青人开始“上事”了,我又干些轻体力的活,如布置类的贴对联、挂贺幛、挽幛等。再后来,大家认为我写字还利索就把我安排到了礼房,让我收钱登记。 礼房这个看似简单的地方,在村里一般人还干不了。现在看,这几类人才可以干,在村里当过会计的人,能写字,人都熟悉;会编纂对联、能拿起毛笔的文化人、退休教师等;还有就是人品好、脑子灵、大家伙信得过的人,因为毕竟要经手现金,如果常出错是不行的。因此,礼房是村里人看重、敬重的地方,冬天生炉子,夏天有空调,吃饭先给盛,茶水不间断,让人有一种优越感! 后来有那么几年的时间,我一直在礼房帮忙,大家对我也逐渐了解认可。后来偶尔我也开始编些对联,人手少时也拿起笔凑合着写对联。年左右,村里老支书去世,我拟写的对联经村里几个行家简单修改后被采用,村里人就知道我也会编对联了。年,我担任了河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后的十几年,乡亲们体谅我工作较忙,村里有什么事一般不让我回去。那段时间,我“上事”的时候少了,但我的心却没有离开郭村,只要有时间,我都要回去帮忙。 年后半年退休后,村里的红白事我几乎都会参加。这有两个因素,一是我有时间回去了,二是这两年我组织村里的文化人,为村里编写了《郭村志》。因此,村里的红白事有不少就邀请我到礼房帮忙,我就有请必应,有时不请也去。我觉得这也是为乡亲们服务的机会,乡亲们需要我出力,我还能在这方面服务,既编对联又写字何乐而不为呢! 我乐意这样帮忙除了一份乡情,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现在能编会写的骨干人员都是郭村汾阳书画社的成员,每有红白事时,他们就会聚在一起,就是一次书法交流,一次书法活动,一次楹联切磋,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当十几幅书法作品挂到事主的院子里,我就感到那是乡村文化的一种展示,一种文化氛围,一种喜庆或悲痛的表现,一种文化的传承! 我喜欢这样的服务帮忙,为乡情,也为文化。 原载12月17日《山西农民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