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与河津一体化融合发展已成为两市共识。两市在文化认同上非常一致,语言接近,互通婚姻,经济往来频繁,而且这里还产生了秦晋之好的美丽传说。因此以文化融合为抓手,可以做为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 回顾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与国际接轨的正是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开放,我们在获得外汇的同时,对西方先进文化也有了认识,最终促进了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期间我们也遇到了许多挫折,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来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直到今天我们还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不过今天我们用了更深层次的表述: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而文化自信正是我们发展动力源泉。 一条黄河,是两种发展区域的分界,东部和西部。这其中有众多的政策界线,仅靠两个县级市的力量是难以撼动的。 一条黄河,是两个行政区域的分界,华北与西北。这其中有许多发展模式和规划的圆圈,都自成体系,但触角很难伸出,我们见个面面容易,拉手手难。 一条黄河,是两个县级市的分界。两地发展的同质化注定竟争在所难免,能源和工业是两地经济的最大支撑点,面对经济压力,合作只能先放一放。 一条黄河,更是两种文化的分界。秦晋两种文化正是以黄河为分界的,虽然秦晋之好已流传千年,但是这种以政治联姻而争取和平发展环境的模式,在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显得过于苍白。 两市经济一体化,我们需要先找到文化一体化的基础,需要先对文化一体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找到文化认同的共同点,这样,我们才能快速走上共同发展之路。而韩城河津两地的最大文化支撑,就是黄河龙门与司马迁。 相对于修桥修路,文化认同更能拉近两地的距离,没有文化认同的一体化,距离再近也形成陌路,无法真正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关于韩城河津文化一体化,建议以文化为载体,以旅游为突破口。 一是两地官方成立文化一体化的研究机构,引导两地文化研究发展方向。以“河出龙门,风追司马”为文化标识,加强对两地文化的研究,为经济一体化寻找突破口。可以官方的文化机构如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局,党校等定向交流,形成示范,逐步引导民间力量进入,最终让地方文化上升为区域文化品牌。在官方推动的同时,发动民间力量参与,通过共同举办文化活动,促进双方民间文化交流的活跃,形成新的市场,创造两市合作新机会。 二是加快两地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步伐,通过加速两地旅游企业及市民的互动,促进区域内部旅游市场的发育,为一体化造势升温。多年以来,两岸在司马迁是韩城人还是河津人争论不休,虽然官方已明确司马迁祖籍韩城,但是在民间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其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讲迁生龙门,韩城和河津都有不少相关的历史遗迹和传说,我们可以不再去争论这个问题,因为司马迁不仅仅是韩城的河津的,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合作研究司马迁的文化,开发司马迁专题的旅游线路,形成一个司马迁的大旅游景区,对促进两市的旅游发展,增强两市旅游吸引力都是非常有益的。所以从统一对司马迁的认识,合作研究、挖掘司马迁文化上开始合作,可以成为两市场一体化的首要任务。这需要尽快出台一些短期的的优惠政策,利用政府资源强力推动,打通一条交流的快速通道来。通过互动式交流,增强两地的文化融合,认同,最终实现文化一体化。 三是扶植一批文化研究及交流项目。两市可以合作推出一些文化节庆项目,如黄河大合唱、秦晋之好集体婚礼等,将文化一体化真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相向而行,我们就会将双方的距离慢慢缩短,为新时代的秦晋之好注入新内涵。在此基础上再谋划更多的一体化项目积极推进,实现资源和市场共享,社会生活融合,携手跃过龙门,化鱼为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