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1743.html
庚子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星期天,一大家族人去上坟。虽然还未到清明节,但这是北坡上一带村子延续了上百年的习俗,上新坟。这也意味着家族里上一年有去世老人。之所以早于清明节去祭扫,意味着亲人悲痛未消,早于节气祭奠亡灵,以表孝心,这是我的理解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从杜牧这首流行久远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作为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传统文化节日,上坟扫墓,缅怀祖先,已有上千年历史了,绵延传承至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面对祖先,这三大问题的终极探索,是哲人们事情了。对于普通人而言,清明节是家族人员聚会,显示人丁兴旺,踏春赏青的好时节。至于是悲痛欲绝,撕心裂肺,还是无语凝噎,凄凄戚戚,那是少数人的故事。斯人已逝,活着的还得快乐地活下去,是人性,也是现实的需要。而祭扫的物品与程序,细细想来,包含了对逝者的怀念,对生者的希望,蕴意丰富。两天前,我就采买了香,各色纸钱。现在祭祀用品也琳琅满目,吃穿住行,样样俱全。“视死如生”一贯是中国人的传统。金钱元宝,自必不说,而且也是与时俱进,家用电器、手机、轿车,还有各种印刷精良的冥币,面额从五元到万元,想的也是十分周全。与几年前全是几亿上千万大额冥币相比,既避免了地府的通货膨胀,又省了花钱找零的不便,这又是一大进步,折射出现代普通人金融意识的增强。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前夕,奶奶买一些粉连纸(一种白纸俗称),邻居家有一种印纸钱木刻雕版,刷上黑色或蓝色墨水,一张张拓下来。木版有一次印一枚的,有一次印六枚的,面额是一元和五元,印刷效果与现在的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数量也不多,毕竟费力又费时,不像现在,百元大钞花出去,一大袋子提回来。我挑选了几套衣服,各种冥钞,满满一大袋子,焚烧时,我会对祖先说:“您老保佑儿孙发财平安,您需要什么尽管买,不够晚上来托梦,我多给您烧。”可以说这是现代人的心态,这与人们求神拜佛一致,贿赂神灵,贿赂祖先,祈福求愿。现在人们,富了,另一个世界,也富了。上坟当天,我早早起床,准备上坟祭祀物品。煮了四个鸡蛋,一把豆芽,两颗菠菜,必须是带根的,还用热水泡了一碗大米,加上妻子昨天已蒸好水(fu)油托,敬献的用品基本上准备妥了。如果前一年家中有娶了新媳妇的,那准备东西更精致一些了——几个大圆馍,再捏一些一寸大小的花鸟鱼虫,用细长竹签插到大圆馍上。新媳妇打扮一番,新郎用担子挑着装了花馍篮子,一同到坟地拜祖宗。花馍上各色小东西颤颤悠悠,花花绿绿,再一次体现了北方花馍艺术。新媳妇清明节上坟,取得祖上认可与庇护,仅此一次了,以后年份是不去的。女子不上坟,是男性地位凸显。近些年来,这一陈规已悄然被打破了。“祀与戎,国之大事。”兵事且不谈,祀历来是一个国家,一个宗族大事,能否是祭祀主持人,参与人,历来是彰显权力与地位象征。家国一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是靠血缘关系凝聚的一个民族,为什么几千年能大一统呢?是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华夏之族,炎黄之裔。与西方国家依靠宗教力量相凝聚,有着更稳固的关系。我们可以吸收外来文明,融容包合,儒释道和谐共处。在随处可见庙宇中,道与佛同庙共处,同受香火膜拜。信徒们拜了如来拜天尊,各取所需。神灵在佛道之间自由转换着身份。比如佛教中“观音菩萨”,在道教中是“慈航道人”,关圣人在道教中奉为“财神”,在佛教中是“伽蓝菩萨”,诸如此类,这种不同教派和谐相处,在中国,只有在中国存在。许多国家因为教义不同,战争连绵不绝,冲突时刻发生。看看历史上“十字军”东征,今天的中东与欧洲。从对待宗教态度,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包容,灵活,实用的处世哲学。但这种依靠血缘文化建立文明,走向域外,与宗教为基础的文明相比,又有一定的困难了。祭祀中敬祭用品也有深意,为什么用鸡蛋、豆芽、菠菜、水(fu)油托呢?首先,这几样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得到。在以前年代,没有反季节蔬菜,“一畦春菠绿,十里杏花白”。阴历三月,菠菜是最早返绿的蔬菜了,吃了一冬的萝卜粉条,阳春初暖,水嫩嫩,绿油油菠菜,是最美味的东西了。这么好的东西,当然也要让祖先们尝尝了。水(fu)油托当然是油托子简版了。捏搓碗,炸油托,历来是河津人待客首选,在河津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高端位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丰富,物流信息大发展,人们坐在家中,可以尝遍天下美食,油托子地位出现了下降,但是,人的胃是有记忆的,村里过事,看见又大又厚又酥,香喷喷,油旺旺的油托子,我还是忍不住垂涎三尺,大朵快颐,蘸着红喷喷的油辣子,满口生津。这样的美食,历来是祭祀用品首选了。其次,这几样东西,有着很好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石榴,象征多子,百只蝙蝠象征着多福,娶媳妇,床上撒有红枣、桂圆、花生、核桃,寓意:“早生贵子”,庭院中不能种桑树,因为“桑”通“丧”音,敬献神灵、祖宗,水果中不能用柿子,因为“柿”通“死”,庭院中砖雕石刻,经常有猴子骑在马上,叫马上封侯,取其谐音,比较容易理解,还有一些寓言更为深刻的约定成俗,比如:“牡丹”象征富贵,“梅花”象征“高洁”,“松柏”象征“坚强”,“白鹤梅花鹿”象征“长寿吉祥”等等,无不抒发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同理,我认为,选取这几样东西作为祭品,也蕴含了先民们的希望与智慧。鸡蛋,是隐诲的生殖崇拜,是对男性崇拜与能力强化。豆芽,一小碗可以生出一大盆,希望后代子孙,人丁兴旺,财富茂盛。从地里带回来的祭祀物品也大有讲究。菠菜,不能切断,连根带叶吃,意味着一家人脉财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绵绵不绝。鸡蛋只能男人吃,女人不能吃。小时候,物质匮乏,鸡蛋也是稀罕吃食,家里姊妹多的,男孩大口炫耀着吃着鸡蛋,几个妹妹哭哭啼啼,家里吵闹不休,大人左劝右哄,如何做到一团和气,体现了家长的权威,能力与处理各种关系的水平,不知不觉中,男尊女婢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当然,现在这都不叫事。记得八十年代后,每到上坟日,家里煮它几十个鸡蛋,大人小孩男孩女孩均有份,也就没有纷争了,但有一点,地里带回来的鸡蛋还是男孩子特权。今天,重视理会这事的人不多了,但在以前,真还叫个事。男权社会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为什么会形成?这是由男女在生产生活中所处地位决定的,上千年农耕文明,男子在生产力中,处于决定性作用,在社会关系中,自然也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唐明皇宠幸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杨家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荣宠富贵。“可怜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可见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已是工业时代,体能作用进一步弱化,依靠知识与智慧,男女地位日渐平等,在许多领域,女人做的比男人更好。至于现在农村里,女子更显金贵,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由商品稀缺性决定的,注定是一个时期的现象。上午九点钟,一大家族人,还有几位出嫁姑娘,蜂拥而来,车辆停满地头。瞬间,一向冷清的坟地热闹起来。有人清除杂草,有人培新土,有人给坟头压上一张白纸。我则拿出用水泡的大米,大把撒向每个坟头。这米,是给鸟儿吃的。这其中有什么典故与传说,我不得而知。三月天,鸟儿们也青荒不接,这米,或许能让鸟儿渡过春荒,也是先民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焚香,烧纸,撒水,磕头,一系列程序我都做了几十年。撒水应该由祭酒演化而来,而且还能防止引发野火。三个小时,六七处坟地都上完了,车来车往,效率很高,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不可能的,上坟也有了现代节奏。小时候,上完最后一莹坟,回家前,把所有纸钱烧光,留一张白纸,挖一颗努出新叶的荆棘,几颗绿油油麦苗带回家。回家后,自家粪墩上压上白纸,插上带回来的荆棘,有何讲究?有些地方古时有清明折柳的习俗,据说上坟归来带回柳枝插在家中有驱邪避祸的作用,是不是具有相同意愿呢?麦苗扎在小姑娘辫子上,或年轻女人前襟上,顿时屋中春光明朗,生机浓浓。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上古时期,一位美少女,腰枝婀娜,胸部饱满,长发披肩,头戴花环,腰围树裙,在旷野中奔跑,健壮,活泼,充满着野性诱惑。现在,这些东西无人取了。谁家姑娘头上绑两株麦苗,还以为是傻子呢。上坟习俗也在快速地发生着变化。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习俗,在今天工业时代中,碰撞着,挣扎着,消蜕着,不久以后,就是一个传说了。但缅怀先祖,不忘根本会源远流长。一捧鲜花,一个鞠躬,文明,高贵,优雅,是新时代的画面了。清明时节的北方,丽日和风,翠柳如瀑,桃林杏园灿若云霞,油菜花开热闹喧嚣。竹篱茅舍,山野人家,一碗清酒,即可解乡愁,又可抒情思。借问童子,哪里有?童子遥指杏花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