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大梯子崖原生态风景区的开发建设中,我们一直在进行相关的历史文化整理和考证工作,在这里我们要对刘西咀村的原立祥老师、半坡村的原效智老书记、以及新闻传媒中心的吴晓征记者等表示感谢,感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体会到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这里我们要说一说黄河大梯子崖上三个与抗击日寇有关的地方:梯子崖、米汤庵和滑岔。壹 梯子崖,位于龙门山侧,修建于北魏时期。 日寇于一九三八年入侵河津,烧杀抢掠,制造了多桩惨案,并企图向西和向北继续侵略,此时河津西边的黄河和北边的龙门山就成为了抵御日军继续进犯的重要屏障,当时由蒋在珍率领的黔军新八师负责驻防,为了抵御日军的进攻,在黄河岸边和龙门山上,这些远离家乡的贵州健儿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这便是「禹门口保卫战」。从上面的文字图片中,可以看到"新八师朱振民副师长命令二十三团翻山越岭,由师家滩渡河增援,从龙门山侧面向日军发起攻击,收复龙门山所有阵地。"这里的龙门山侧面指的就是梯子崖,当时二十三团确实是由师家滩渡河,沿黄河东岸,经过船窝,再从梯子崖上山,直插日军阵地中央,令日军猝不及防,取得禹门口保卫战的胜利,歼杀大量日寇。贰米汤庵,位于黄河大梯子崖上双层石亭的东南角下,当你站在双层石亭中间面朝黄河时,你的右脚就踏在米汤庵的顶上。为什么叫米汤庵呢?因为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这里支锅造饭,在黄河沿岸有很多被叫做米汤庵的地方,这可能和大禹一路疏通河道,每到一个地方,因为条件艰苦只能选择一些天然的石洞安顿下来有关。梯子崖上的米汤庵就是这样一个天然的石洞,洞内面积应该不超过三十平米,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石洞在抗战时期却是山顶上老百姓的救命洞。在当时与日军残酷的拉锯战中,山上只要被日军占领或者被日军扫荡,村里的老百姓就都躲避到米汤庵中,每次都能安全逃生。也许有朋友要问,米汤庵很难找吗?日本鬼子为什么每次都找不到? 这是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答案,因为米汤庵地处黄河边,而这一段的黄河峡谷,也正好是黄河河道最窄的地方,新八师和游击队就在黄河对面陕西一侧部署了火力,米汤庵就正好在对面部队的火力射程之内,所以只要老百姓进了米汤庵,对面的部队就开始执行起保护老百姓的任务,日本鬼子是绝对不敢试图靠近的。叁滑岔,位于米汤庵南侧。所谓"滑岔"就是在一百多米高的悬崖上有一个坡度接近80度的青石斜坡,斜面光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青石斜坡,在抗战时期却非常隐蔽的连接着梯子崖和龙门山主阵地,很多时候,新八师的士兵都是徒手攀越滑岔,突然出现在日军的面前,犹如天降神兵,给日寇迎头痛击,但是因为滑岔极度危险,很多士兵在攀越的过程中失手跌落悬崖,不幸壮烈牺牲!▼▼▼ 淬火火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