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老街----南午芹村名的来历及历史演变 ◆薛振堂 在河津市北的吕梁山下,有一个青山绿水环抱的古老集镇尤为繁华,这就是有名的古镇村庄一一南午芹。 据史载,该古镇远在春秋战国乃至“三皇五帝”时,就有先民集居。到了明嘉靖8年(年),当时的村庄已具规模,全村已有50余户人家了。 南午芹位于吕梁山下向南5里许。距村北3里许有一条溪流名曰芹溪。从吕梁山瓜峪、神峪流出来的清清的泉水常年不断,浇灌着良田。芹溪直通神峪, 是吕梁山畔十多个村庄的主干渠道,又名。神峪渠。春夏时节,。神峪渠畔野芹繁茂,中午景色优美。(《河津县志h年版)。位于渠北的村子就命名为叫北午芹。,而位于渠南的村子就叫南午芹“。 那时候,南午芹不仅是一个很有名的古镇,而且是这一带方圆多里的交通枢纽。向北可以通往大山里边的乡宁县、吉县,向东通往稷山县、绛州府 (今新绛县),向南有一条官道,通往汾河以南的万荣、临猗和运城的盐池,这些地方所需要的煤炭、木炭、布匹等物资,全靠南午芹这个中转站。那时候,农 村的物资商贸市场极少,而南午芹这个集镇可以四通八达,市场生意繁荣,成为当时的经济交流中心。所以,当时这个古镇,工商业发展迅猛,作坊繁多,店铺林立,生意红火,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是一个非常繁忙的码头地方。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年),为了使古镇更加繁荣和发展,村里的首事乡老和村民们商定,定于农历四月初八为南午芹古会,亦称“杈把扫帚会”,因为这个时候就到收割小麦的时候了,人们主要购置一些收割小麦的工具,而这些工具就包括镰刀、扫帚、山杈以及犁、耧、耙、耱,此古会一直沿袭到河津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南午芹古镇旧貌换新颜,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古镇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古镇成立了僧楼供销社南午芹分社,在古镇的大街上开设了“百货商店”、“日杂商店”、“农资商店”、。信用合作社和农贸市场等,各种商贸机构一应俱全。在此基础上,河津县人民政府还定每月的农历逢“二、八”(即初二、初八、十二、十八,二十二、二十八日)为南午芹集市贸易日。并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八月、腊月在古镇进行5至7天的全县物资交流大集会,五月的物资交流会是为农村夏收农事服务的,八月的物资交流会是为农村秋收农事服务的,腊月的物资交流会却是为了人们过大年供应各种生活用品服务的。每逢物资交流会,南午芹大街上,商贸云集,各地供销社全来助阵,各种货摊摆满大街的两边,昼夜营业,大庙的舞台上白天晚上好戏连台,古镇人群熙攘,热闹非凡。 改革开放后,河津市为了统筹全市的农贸市场,又把南午芹的集贸日改为每月农历的“三、九”日。忠信村还定于农历六月十八日为龙王庙会。进入腊月, 过了小年,古镇南午芹还与僧楼、北方平、樊村四个大村轮流进行置办年货的年集。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大年三十结束,按照东一集、西一集,南一集、北一集的顺序,轮流设置集市,一直流传到现在。具体来说,北方平为南集,南午芹为北集,僧楼为东集,樊村为西集。为了便于人们的记忆,每年的起集日按当年腊月二十三日地支为准,即甲子辰方平集、寅午戊僧楼去、亥卯末樊村会、已酉丑南午芹走。 时逢盛世,国泰民安如今的古镇南午芹,繁华的老街进行了多次改造,扩宽扩长了主街道,新建了商业街,规划了经营范围,商店林立,商品齐全,古镇的老街旧貌换新颜,处处呈现出现代农村新景象,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这里做生意。 河津市干板腔协会主办 江湖河津平台承办 首届微视干板腔大赛 干板腔是河津特有的地方表演形式,据传很早前,河津汾北农民赶驴、挑担到北山运炭,三五成群结伴赶路,在同行时有人用合撤押韵的方言说笑话,讲故事,人们听了既解乏,又开心,喜听不厌,人们把这种说表形式叫做“撂干嘴”,迫受群众欢迎。 公众平台为弘扬河津市本土文化,丰富我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全力为咱河津的百姓打造一次别开生面的,让你意犹难忘的干板腔大赛。 广告商赞助商招募中 本次活动设“总冠名”一名,“冠名”两名,“赞助商”十名,本次活动演员阵容强,规模宏达,宣传周期长, 望各商家把握时机,更好的宣传您的品牌和产品。 联系手机:(此号可加有治好白癜风的吗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