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6/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200114/8061710_0.shtml关于龙门,在中国有不少地方称为龙门,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就是黄河龙门与伊河龙门。常说的“鲤鱼跳龙门”,是哪一个龙门呢?根据分析,应该是黄河龙门。黄河中游,主要是南北方向河道,为秦晋之间的界河,自北向南,先后有河口、碛口、壶口、孟门、石门、龙门等要点,黄河出龙门,就出了晋陕大峡谷,河面顿时变得开阔,豁然开朗。龙门地形黄河龙门,又称禹门口,河东是山西省河津市,河西是陕西省韩城市,西汉七祠八庙之首大禹庙位于河津市,据北魏《水经注》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后人怀念禹的功德,称为禹门。鲤跃龙门,又作鲤鱼跳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间传说,传说黄河鲤鱼,逆流而上,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也影响了日本等地,日本风俗在男孩节悬挂鲤鱼旗,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像鲤鱼一样跳过龙门成龙。“禹凿龙门”的传说在秦汉以前就已存在,而关于“鱼化成龙”的最早记载则出现在汉时期的典籍中,可以推断“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是在西汉初期开始逐步形成的。传说中,大禹治水,率部下,踏遍黄河中游,相传“龙门”就是大禹凿山治水时所留下的遗迹,禹凿龙门的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诸于汉时期辛氏所著《三秦记》,此书早已失传,如今只有在后世著作的《艺文类聚》、《太平广记》等书中可见此书的引述文字。原先的龙门山,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形成洪灾,于是,大禹开山,形成龙门,黄河得以宣泄而下,洪灾得以治理。鱼化龙,鲤鱼跃过龙门化身成龙的传说,在《拾遗记》、《太平广记》等书中有记载,表示大禹在龙门被鱼群的行为所感动,因而点化鱼群成龙。传说带有神龙崇拜、道教思想和神话色彩,与汉代的社会人文相符,因而可以推断“鱼化龙”的传说也是成形于汉时期。“登龙门”的典故源自《后汉书》,书中记载,东汉李膺,是有节操的名臣,高风亮节,在儒士之间有高度的评价,儒生们以能够获得李膺的认可,为一大光荣,视之为“登龙门”,而“登龙门”也是出自“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指鲤鱼跃过龙门,化身成龙。后世引用“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者的引荐,而就此提高身价,此外也用来比喻科举考试进士登科。现代科学解析,鱼群跳水的动作,其实是繁衍后代时所呈现的一种正常现象,由于禹门口的地理特征对鱼群来说是一个理想的繁殖地点,所以到此云集,热烈跳水。唐时期,由于“李”“鲤”谐音,“鲤鱼跳龙门”从民间传说升格为天命之兆,尚鲤之风极其兴盛,朝廷军符令牌,制成“鲤鱼”形状,甚至还有法律规定不准食用鲤鱼。有不少文学作品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中得到灵感,如唐时苗秀的《鱼登龙门赋》、唐时无名氏的《河鲤登龙门》、唐时元稹的《赋得鱼登龙门》等等。鲤鱼跃龙门再来说说伊河龙门——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市区以南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岸香山(东山)、龙门山(西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像天然的门阙一样。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伊河“龙门”之名即沿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由于朝野上下崇奉佛教,他们便在伊河两岸的山上开凿石窟,发愿造像。今天看到的龙门石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经历了北魏和盛唐两个开凿高峰。虽历经自然风化和人为毁坏,龙门石窟仍存有窟龛多个、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多块(通)、佛塔80座,是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之一,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弃儒信佛,去世前,遗嘱不归渭北下邽祖坟,而是葬于香山,最终归于佛门。龙门石窟伊阙也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传说中,洪水泛滥,洛水和伊水,形成一片汪洋,大禹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大禹开凿的是哪一处龙门?黄河龙门与伊河龙门,相持不下——从传说诞生的时间上看,肯定是黄河龙门,因为,伊河龙门是隋时期才改名的,不过,从地理上看,应该是河南伊河龙门,因为,大禹出身于嵩山,当然不应该舍近求远,而晋陕的黄河龙门,实在是太远了,因此,两种说法,各有道理,其实,不妨认为,两处龙门都是大禹开凿的,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在历史上,曾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从这一点看,司马迁时代,伊阙仍然称为伊阙,而同时期,晋陕黄河的龙门已经有了),前年,白居易的祖先、秦将白起,在伊阙,击败韩魏联军。战神白起战国前期,魏王国为霸主,那时,今陕西洛河与函谷关之间,皆为魏王国领土;函谷关以东,为韩王国领土;今河南洛河以北,为周王国领土。商鞅变法,秦国崛起,击败魏国,函谷关以西,皆为秦王国领土。秦昭襄王在位期间,齐湣王免去主张与秦为敌的孟尝君的相位,改用秦国五大夫吕礼为相,秦、齐两国重新交好,于是,齐国得以全力攻打宋国,而秦国则向邻近的韩、魏两国发动战争,侵吞土地。秦军出函谷关,连续夺取韩国的宜阳、新城。伊阙之战前年,在秦相魏冉的推荐下,白起升任左更,出任秦军主将。同年,韩魏联军,进军至伊阙,与以西秦军对峙。白起秦军,十二万人,韩、魏联军,二十六万人。秦军主将白起,抓住韩、魏两国互相推诿、不肯先战的漏洞,先设疑兵牵制悍将暴鸢率领的较强的韩军主力,然后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猛攻较弱的作为前队的魏军。魏军战败而逃,韩军侧翼暴露,秦军猛击,致使韩军也溃败而逃,秦军乘胜追击,取得大胜,共斩首二十四万,秦军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重要关口伊阙关,落到秦国手中,战后白起因功升为国尉。白起一战成名,升职大良造,进而北上南下,夺取魏国河东土地、以及韩国南方的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一带)等地。白起用兵,经常是“连锅端”,对韩魏的伊阙之战,对楚国的鄢郢之战,对赵国的长平之战,皆是如此。伊阙之战的重大意义在于,秦军杀出函谷关,从韩魏手中夺得函谷关以东大片领土,取得了进一步东进的前进基地,对中原各国形成更为严重的威胁。
|
------分隔线----------------------------
- 最新文章
-
- 说说秦战韩魏的伊阙之战,及辨析鲤鱼
- 轩洋铁路专用线接轨河津西站方案研究
- 赏花健身游玩市集华东最大植物园最近
- 运城代管的县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
- 运城市妇联深入河津市调研妇女创业就业家
- 运城市哪个区县市最富运城市各区县市经济实
- 运城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立刚到河津调
- 运城市委常委河津市委书记鞠振的邀请函
- 运城市委常委河津市委书记李晓武调研防汛
- 运城河津101,阴,1626,西
- 运城河津1013,晴,1019,
- 运城河津1017,阴,514,东
- 运城河津109,小雨,914,北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