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万荣,一座文化名城!

  纵览中国历史,也许没有一个县域像万荣那般具有象征意义:这里的孤峰山早在远古时期就矗立于此,自古就是皇家贵胄和百姓的朝拜之所;这里多年前曾迎来轩辕黄帝在汾阴藌上“扫地为坛”,汉武帝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这里汇聚明贤——纵横家张仪、王勃、王通和王绩、唐代“河东三凤”薛收、薛德音和薛元敬、大孝之子董永以及一代廉吏薛蠧……特殊的地理格局和底蕴深厚的文化,让万荣独一无二。

  而今,万荣立足于历史、立足于文化、立足于现实,对万荣文化转换或升华,由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进行转变,意欲将“万荣文化”变成“文化万荣”。

1

寻根探源定格局

后土祠、秋风楼、飞云楼;张仪、“三王”、“三薛”;荆村遗址、北辛舍利塔……每一栋建筑、每一个人名背后都镌刻有一段不凡的历史,都凝结着光阴的故事,都有着一个意味深远的象征。

  这就是万荣,一座文化之城。

大河上下

后土祠全景

飞云楼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

“万荣,位处孤山台地之上,整个地形地貌就像一个大陀螺似的,从孤山主峰以放射状向四外延伸,每下一个崖坝就低一个层次,向西直抵黄河滩涂,才算到头。”这是万荣籍评论家艾斐在《万荣三王的历史坐标》中对万荣地理格局的描述。

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意识到——坡是万荣最常见的一种道路形态。“上了坡就到万荣了”是万荣人快到“家”的预告。而不知从何时起,在每一条通往万荣的大坡口上都修起了一道颇具时代气息的彩门牌楼。每一道彩门牌楼上都高悬一幅笑掉门牙的人物肖像画和四个格外醒目的赫然大字——中华笑城。

多是缘于“中华笑城”,更多的人们慕名而来。可来到这里后,他们才会发现,在他们的眼中,这里精彩无处不在——祭后土、爬孤山、逛大院、游西滩、登两楼、拜先贤……万荣的文化魅力,令人目不暇接。

“作为一个县级城市,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真实难得,万荣文化,独一无二。”很多游客会感慨地说。

事实上亦是如此,万荣目前有后土祠、飞云楼、李家大院等10处国家级保护文物;有荆村遗址、北辛舍利塔等3处省级保护文物;有万荣笑话、董永传说、南景花鼓、西村抬阁、软槌锣鼓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后土文化、锣鼓杂戏、琉璃工艺制作等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笑话文化、后土文化、慈善文化、德孝文化、名贤文化、楹联文化、古建文化和休闲文化在这里相融共生、共存。“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深挖历史文化才能提升城市的影响力、软实力和竞争力。”万荣县常委、宣传部长李鹏凯说,“近年来,万荣县主打‘中华笑城·智慧万荣’这一品牌,以建设‘黄河金三角地区新兴旅游城市’为目标,先后投资5亿元,开发建设了李家大院、笑博园、后土祠、孤峰山、飞云楼、西滩六大景区。”

飞云楼

孤峰山

李家大院

西滩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今年5月13日,万荣县与山西晋旅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发展旅游产业达成合作协议。这仅是万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一个缩影,“未来的万荣,类似这样的合作会越来越多。”采访中,一些相关人士在谈及万荣文化旅游产业今后发展时这样说道。

  近年来,万荣县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等优势,紧紧围绕“山、水、楼、祠、院”地域资源条件,采取各种融资模式,建设了李家大院、万荣笑话博览园、后土祠、东岳庙、孤峰山及西滩湿地六大旅游文化景区,使旅游文化产业的大格局初步形成。同时为了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万荣县采取了一系列旅游促销策略,印发了“旅游护照”,出版了旅游宣传册,组织了旅行社业务联系活动,拍摄了有关电影电视等,使万荣的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人气越来越旺。万荣正成为晋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县市之一。“旅游文化产业是万荣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朝阳产业、黄金产业。”李鹏凯说道。

  如何进一步带动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该县围绕李家大院、后土祠等核心景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和景区建设活动。该县近年来先后投资万余元,修建了后土祠景区停车场、祭道、回廊、接待厅等设施;投资万元的孤峰山古寺庙建筑群、农家乐窑洞、龙渊别墅区、森林氧吧、生态园饭庄、大型国际滑雪场、娱乐城等休闲度假区,使孤峰山成为集观光、健身、避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风景区;今年将投资万元,对西滩景区至后土祠旅游公路进行升级改造;投资万元,修复景区秋风楼、张仪古道、祠西庄园等周边设施。届时,后土祠景区面积将由目前的40亩增加至10余亩。

  据了解,年,万荣县共接待游客万人次,门票直接收入万元,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万元。

孤峰山

飞云楼

李家大院

西滩

营造氛围,打造精品

1月10日—1日,由万荣县政府精心打造的《万荣女人》唱响龙城,一炮打响,售票上演了“洛阳纸贵”的一幕。

其实,在《万荣女人》之前,万荣县政府就曾打造过以万荣笑话为主题元素的电视连续剧《快乐的万家村》、以“善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李家大院》、蒲剧戏剧《董永新传》等精品文化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万荣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文化氛围、独特的文化气质、丰硕的文化成果,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万荣、来到万荣。

除了打造精品文化节目,近年来,万荣县大力培育扶持群众文化社团和群众文化队伍。目前,全县共有10多家群众文化社团,比如诗词楹联学会、万荣笑话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诗词朗诵协会、薛氏族情研究会、后土文化研究会、“三王”文化研究会、万荣戏迷协会等等,创办有《万荣诗联》《后土文化》《薛氏族情》等多种文化刊物,尤其是诗词楹联学会,全县会员达到了余名,这十多家文化社团构成了万荣群众社团文化工作的基本格局。

此外,全县各村都有群众健身秧歌队,建设有农村书屋、文体广场等,尤其是每年春节期间许多村都有村民唱大戏,甚至是排家戏的习俗,农民群众自编自排自演,自娱自乐,成为农民群众春节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

基于此,万荣县还为民间工艺文化产业提供最有利的发展“温床”。该县麦杆画和面塑一年产值都达到了近百万元,拥有十多个工人进行流水线作业;里望琉璃工艺厂目前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家中型工艺美术企业,年产值达余万元,产品远销河南三门峡、陕西韩城、合阳等一带,极富盛名;年成立的亲蛋蛋民俗文化产品公司,整合了众多的民间手工艺者,频频亮相各种展览会,订单多多。

这就是万荣人与万荣文化,万荣人创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样的文化也造就了万荣人。

万荣笑话成产业

  万荣文化的第一张名片当属万荣笑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山西省委万荣县,地方国营水泥厂,支部书记兼厂长”这一异乎寻常的名片,让万荣和万荣人家喻户晓,而且还成了新时期万荣笑话的代表作品之一。

  从“谢村zeng”到“荣河zeng”,再到“万荣zeng”,最后又发展到“万荣笑话”,期间经历了00余年的历史演变,如今成为了一张强大而充满活力的地域文化品牌。这个过程正是“万荣精神”发展和升华的历史进程。“双1”这一天,太原工人文化宫上演了两场《万荣笑话剧》,座无虚席,笑声四溢、掌声不断。万荣笑话带给人们的笑声,不仅传达了时代的韵律,同时也彰显了人性的本质。下面,我们来表一表万荣笑话的前世今生。

追源溯流

新时期的万荣笑话是这样被定义的:黄土高原上一株古朴的幽默之花,是河东地区特有的区域性文化现象和艺术奇葩,是长期流传于万荣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学。

万荣笑话最早叫“谢村zeng”,由于当地方言把“谢”读“下”(xià)音,故又称“下村zeng”。

谢村是原荣河县一个行政村,距原荣河县城一公里,处于谢村以南一个5里长的大坡底部,在清代初期,这里是通往荣河县城的主干交通要道,村内店铺林立、客商云集,由于其交通位置的特殊性,成为很多客商首选中转歇脚的地方,车马大店便也成为了最热闹的场所。于是茶余饭后,一些人就在这闲聊胡侃中说起了逸闻趣事,并把这些事谓之“zeng”,借以消遣。这便是“谢村zeng”的由来。后来,随着谢村挣的流传扩大,一些外县人就取其县名,称其为“荣河zeng”。

年,万泉、荣河两县合并为万荣县,“荣河zeng”便也成了“万荣zeng”。

直至1世纪初,“万荣zeng”由于具备人们茶余饭后笑料的特性,又逐步被一些学者改称为“万荣笑话”,并经过不断提炼升华,赋予其了充满正能量的“万荣精神”,一股不甘人后、争创一流、从不说“不行”的精神。

“zeng”的写法

 

  万荣县新闻中心主任畅大成向记者解释说: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总起来有三种。一是:有说用“憎”;有说用“甑”;又说用“撑”。提出这几个字的人数极少,现在基本上没人使用。二是“争”,提出用这个字的有省城几位学者董艺、尹世明、孙安邦。他们旁征博引了《说文》《广韵》《玉篇》《庄子·文物论》对“争”字的释意,以为“争”字从本质上反映了万荣笑话的基本特征。还有《万荣7 zeng笑话》作者之一马力,他以为“争”字在辞海里有两种解释,一是褒意:有力争获得和到达的意思。如竞争、争先、争夺、争胜、力争上游、为国争光,符合万荣人争强好胜的精神。二是贬意,即差、不足、不满。三是用“挣”。坚持这种观点的有山西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吴建生、山西社科院艾斐,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万荣新笑语编撰者管喻、中华国学研究会研究员陈振民、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解放等。他们都以为“挣”字从音韵地位上代表了万荣的特点;“挣”故事里的主人公有一股子“挣气”,这股“挣气”带着不顾客观可能而强以为之意思,因而免不了主观与客观相脱离,往往造成笑柄。特别是“挣”字的释意符合万荣笑话构成模式,符合你不叫这样,大家都不这样,从一般常规上不能这样,而我偏要这样,执拗、不听劝、硬上坡的意思。符合万荣人“硬叫挣死牛,不叫搭住车”的精神。

  目前,大多数人都用这个“挣”字,而且亦为大多数媒体公认,使用。“从此,‘zeng’字有了自己的合法体身,一场争论终于有了定音。”

“7zeng”的由来

  万荣笑话最早叫“7zeng”。它不是一个实数,只是一个概数,只言其多也。山西古籍出版社编辑常士功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时说:“至于何以用7表示万荣笑话的数量,这与汉民族对数字独特解释有关。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既是衍生万物之源,那么三就是吉祥数字,进而,凡是三的倍数,也是如此,的确,在晋南农村,把三和它的倍数视为吉祥、平安、顺利。人们常说:“六六大顺。”为孩子完婚和老人出殡,一般也选在三六九。而7恰恰是3的4倍,自然被人们视为吉祥的好日子。另外,它还象征着神圣和众多的意思。例如古来天上有7地煞星,孔子有7徒,济南有7泉,曹操有7冢,天津有7沽。谢村人把“zeng”冠以7,不也是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zeng”文化的一种热爱吗?

化茧成蝶

民国年间,能手王拯元讲“万荣zeng”在当地颇具影响。

年,由于时代原因,再加之“zeng”本身所隐喻的负面意义,一度被万荣人所排斥。有实例为证:当时荣河镇的孙斌安曾根据《立碑为证》《挂神子》等段子,编排了一出蒲剧《阎家滩》在县城演出,结果遭到谢村部分群众的抗议,最后不得不停演。

  “万荣zeng”第一次由口头传播变成铅字是在年。当时,万荣、河津、稷山三县合并成立稷山县后,县文联创办《太阳》杂志,发表了董应南同志根据《七十二愚记》整理的《骑驴寻驴》《盒肉狗食》《下次抬轿》和《扛石磙》四则“万荣憎”,第一次把“万荣憎”由口头传播变成了铅字。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万荣人又结合时代特征,创作出了《正宗万荣凉粉摊》《印名片》《李校长卖羊》《还是临猗东西便宜》《造假药》等等段子。尤其是《印名片》,讲的是万荣县有个王二蛋,经营一个地方小型水泥厂,该厂厂长在闯荡市场中见企业之间争挂大牌,而且牌子越大越好办事,就在自己的名片上挂了一长串头衔:中共中央国务院、山西省委万荣县、地方国营水泥厂、支部书记兼厂长。王二蛋俨然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另个侧面显示了万荣人在市场经济中的机敏才干和魄力。“万荣zeng”登上大雅之堂是在年代前期。年,《山西日报》原驻运城记者站管喻同志收集整理的则“万荣憎”,在文艺界引起反响。接着《运城日报》总编王雪樵又发表了《黄土地上的幽默之花——万荣“憎”初探》一文。年,时任《万荣县志》总纂的解放,将王雪樵发表的文章,连同他自己收集整理的17则“万荣zeng”,一并收入县志《文化卷·口头文学——万荣憎》栏目,使这一口同传承的文化现象第一次进入史志,登上了大雅之堂。

年7月15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晚,“万捷杯”万荣笑话大赛大幕拉启,“万荣zeng”成了“万荣笑话”,至此,万荣笑话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脱胎换骨、化茧成蝶的新的发展阶段。

从此,万荣笑话驰名全国:媒体报道、编著出书、拍电视连续剧、制作延伸产品……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随即提出了“中华笑城·欢乐万荣”的战略构想。

年,万荣笑话被命名为运城市十大名片之一。

年,万荣笑话博览园开工建设。翌年,对外开放。

年,以万荣笑话为主题元素的《吹吹打打牛三牛》电影在万荣开拍。

同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万荣笑话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以万荣笑话为主题元素的36集电视连续剧《快乐的万家村》又再次拍摄,郭达、蔡明等知名演员加盟演出。

年5月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过数次考察,命名万荣县为“中国笑话之乡”。

年6月,《河东文化丛书·万荣卷》之《万荣笑话揭秘》刊出发行,当年8月8日,万荣笑话协会成立。同年9月8日,万荣笑话研究会也正式成立。

如今,万荣笑话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万荣县蒲剧团、万荣县总工会职工笑话艺术团、万荣八龙文化传媒公司演艺中心在以前《我听我爸话》《画像》等笑话剧的基础上,又先后改编排练了《麦田风波》《刘老大看瓜》《闷娃村长》《十三能与死牛筋》《等车》《闷娃看病》等30余个万荣笑话剧。

万荣银河笑话传媒有限公司以及八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先后开发了更多的万荣笑话产品,使产业链不断延伸,产能不断增强,让万荣笑话的文化附加值逐年提升,使万荣笑话产业成为了具有强大地域实力的特色文化产业。

万荣笑话剧在龙城演出

3《万荣女人》善为先   1月10日、11日,万荣县的一部原创蒲剧现代戏《万荣女人》亮相并州。这是一个以“善文化”为主题线索,讲述万荣人大善大爱的故事。

  为什么要以“善文化”为主题线索?为什么要排这样一出戏?

  从浅层意义上讲,这是万荣县蒲剧经过半个世纪后的涅?重生;往深里说,这是要将万荣的“善文化”世代传承。

李家大院的“善文化”

在万荣文化中提及“善文化”,李家大院就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如今,关于晋商大院有这样一种说法:“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而这其中的“李家”说的就是万荣的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位于万荣县的闫景村,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当你来到李家大院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善门”三个字以及牌匾上姚奠中题词的“慈善世家”四个大字。

据资料记载,李家先祖在明朝永乐年间因灾荒从陕西省韩城县(今韩城市)逃荒至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为了不与当地百姓争地盘,才选择了村东的荒地建宅院。后,李氏家族辛勤劳作,耕读传家,由农入商,创办企业,成为当地巨富。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正因为一个“善”字,李氏家族繁衍不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家族家规,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善文化。至今在当地仍流传着许多关于“李善人”助人的故事。

据记载,年至年,山西接连大旱,李家“道”字辈先后赈济河东十七县灾区每县银元,给河东旱灾救济总会捐款0银元,对本县、本村及原籍薛店村特别救济银元和银元。再设粥场,话说,李家的粥有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凡闫景、薛店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亲送棺材一口,让其入土为安。当时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表彰。

以善为先,一善染心。“善”让李氏家族富甲一方,“善”让李氏家族生生不息,“善”是李氏家族留给后人的最好礼物,也成就了万荣人世代绵延的“善文化”。

讲述、传承“善文化”

  “《万荣女人》就是这样一部戏。”万荣县蒲剧团团长王红妮说道。《万荣女人》以“善文化”为主题线索,故事讲述了外出打工的万荣姑娘李荣花为收养弃婴小花,不惧千难万险,面对人生的艰难苦痛,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爱情、婚姻甚至生命,历经了风风雨雨,终把小花抚养成人并考上大学。女主人公李荣花在经过生活的磨砺之后,更加善良坚强,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果品生产,并成立了苹果生产专业合作社,将万荣的优质苹果出口到国际市场。而大学毕业后的小花,也为了报答李荣花的养育之情,返回家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母亲一起建设新农村。《万荣女人》不仅有深厚的万荣黄土地风情,也富有浓重的山西特色。剧中万荣小伙泉水为了和李荣花抚养小花到煤矿打工,煤矿事故中为救工友不幸瘫痪,终身残废。李荣花不离不弃,谱写了新时期的忠贞爱情,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整部剧剧情意境高远,跌宕曲折,细腻流畅,恢宏大气,折射出了万荣女人大善大爱的美好精神,倡导善行大爱、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这部戏的主演,王红妮的体会颇为深刻。

  国家著名编剧纪丁担任《万荣女人》的编剧。当被问及创作原因时,他回答说:“我小时候在万荣生活过一段时间,万荣文化对我有很深的影响。确实,人们一提到万荣首先想到的多是万荣笑话,可我却看中了万荣的‘善文化’,它的厚重感、时代感很强烈,极具现实教育意义。这是我选择这个题材的重要原因。”

  这部戏开始创作于今年年初,历时仅半年时间,排练彩排仅1个半月。这部戏从7月份正式问世以来,在运城、临汾、陕西等地上演40多场,受到了一致好评,甚至在当地的蒲剧界掀起了一股“万荣女人热”。“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股热潮,是因为戏好,因为这是一部写给观众、唱给观众的戏。所以,每演出一场,演员、观众都会受到这部戏的感染,身临其境,痛哭流涕。这也是这部戏成功的最大秘诀。”纪丁解释说。

  而对于万荣县蒲剧团来说,对于王红妮一行人来说,《万荣女人》的成功让万荣县蒲剧团得以“涅?”。“因为,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万荣县蒲剧团打造的蒲剧《彩楼记》就曾轰动省城,在太原连续上演40余场,转战十多个剧场仍一票难求。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阵痛,我们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说到此时,王红妮已泪眼婆娑。

山西现代戏的成功典范

记得在《万荣女人》召开新闻发布会当天,主办方的一负责人表示,这次来太原亮相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万荣女人》唱出运城,登上北京剧院的大舞台!

缘于此,1月1日,《万荣女人》剧组召开了专家研讨会,省文化厅原副厅长郭士星、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贾克勤、三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董葛、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副主任牛晓珉等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上,文化厅原副厅长,著名戏剧评论家郭士星说,《万荣女人》首先是剧本好,主题鲜明,有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故事情节编织的好,感人动人,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人物设置的好,既符合剧情所需,也为本团演员阵容量体裁了衣,剧本充分发挥了演员的作用。另外剧本结构紧密,文词优美,唱剧流畅,是一部好作品。这部戏的导演也很突出,手法新奇,处理细腻。

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贾克勤也认为,《万荣女人》不仅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了人的高洁的情操,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副主任牛晓珉则表示,在诸多的戏剧作品创作中,现代戏的创作是最难的,如何让其具有持久性和穿越性则是难上加难,而《万荣女人》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戏的希望,这是山西现代戏的一个成功典范。

著名戏剧评论家王思恭也曾表示,《万荣女人》不仅让万荣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纯朴向善、执着追求的“万荣精神”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同时也让万荣“善文化”的历史意义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实现了完美融合,值得观赏,很受教益。

来源:中华笑城智慧万荣

《发展导报》记者郑娜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韩维元李丹:wrrb6

.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