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图文/吴晓征

  面塑,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是民间过岁,结婚,祝寿等民俗中必不可少的馈赠佳品。其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两三千多年的历史。

  河津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面塑礼仪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嫁娶、清明祭祖或少儿过岁、走亲访友,面塑都是必不可少的礼品。

  河津面塑以上等面粉为原料,经过各种手法制作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其大致分为死面面花,发面面花和烫面面花三种。死面就是直接用温水和出来的面,发面是在面粉里加上发酵粉,和好面后再发酵。烫面就是用开水把面粉烫开后再加上食用油等一些辅助材料最后把面揉好。面花制作过程主要有揉,搓,捏,剪,按纹样,蒸制,组合等几个步骤。发面一般用于做花馍,如过春节用来祭拜神灵的银子斗,有的地方叫银子夯,一般送男孩子的是银子罐花馍,送女孩子是梭子花馍。清明节上坟用的仔杵花馍和一些面人、燕子、小兔子、青蛙,送小孩子的老虎花馍等,再有就是八月十五送亲戚的月饼花馍和平时送亲戚的馄饨花馍。

  河津馄饨花馍是黄河流域一带最具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意义的极品,它的造型极为特殊,做法十分复杂,造型极精美,里面的莲花花芯代表女性,外面的花边代表男性耕出来地的纹样。其寓意为夫妻和睦,男耕女织。龙门裴氏面塑的面花造型逼真,捏出来的花朵颜色艳丽,光彩夺目,犹如含苞怒放,又如花红正艳,时而风吹一般,时而雨淋之时,诱人好看,美不胜收。用烫面捏出来的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惟妙惟肖,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河津面塑传承的地域十分广泛,除了周边的稷山、万荣、夏县,闻喜等地外,河南三门峡、陕西韩城等地也十分盛行,甚至远传到甘肃、青海等地。   河津面塑代表人物为裴巧娃,出身面塑世家。民国初年,裴巧娃从清涧街道何家庄村出嫁到龙门,将面塑手艺带到了黄河最大的码头上。她捏造的圆花馍造型逼真,惟妙惟肖,誉冠黄河两岸。其侄女裴万英自小跟随姑母学艺,手艺炉火纯清。如裴万英今年虽已62岁,但仍坚持捏制花馍。她的花馍多次在省市工艺美术大赛中获奖,山西日报、运城日报、运城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过报道,被运城市人民政府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裴春英自小跟着姐姐裴万英学艺,她的花馍成为龙门的一张名片,得到了外地游客的公认。第三代传人原梅,头脑灵活,喜好钻研,她的花馍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花草以假乱真,成为面塑中的精品。今年五月,中央电视台七套专门在龙门村拍摄了她的面塑作品,并向全国推广。

  河津面塑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当地逢年过节、祭拜神灵,花馍都是各家必备之品。不少外地人走亲访友,结婚或者祭祀,专门前来河津订做面塑。

  河津面塑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塑造的人物花鸟,可以用来陈设家庭,也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目前,河津面塑已入住李家大院。成为热销产品。   目前,由裴万英牵头,在河津成立了河津裴氏圆花馍馆,组织艺人对河津面塑的艺术进行认真研究,制作出部分面花模具,以及食罗、条盒等一些制作工具。并整理了部分作品照片。市文化、新闻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使这一传统手艺发扬光大。

必看必点!

先用当量的发面揉好,用擀面杖擀成圆的薄面面片,厚度大概在三毫米厚。在面片上面抹上食用油,对折,再抹油、再对折,最后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再把三角形的面切成三份叠在一起,用筷子按成一个莲花的样子放在一边备用。然后再用当量的面揉好,擀成椭圆的面片,厚度在一公分之厚。然后把做好的莲花造型放在椭圆的面片上包好,用食指和拇指把两边的面边捏紧,形成一支梭子的样式,然后把梭子的两头弯曲并拢在一起,捏牢固,混沌的初形就好了。装饰馄饨花馍时,先把上面的边捏成花边,用竹签戳一排小眼。最后用刀片在混沌的上部划出一道口子,使里面的莲花芯露出来,在刀口处抹上食用油以防粘连。最后上笼蒸制。

版面编辑:谭少梅

此文为作者原创稿件

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和链接!

河津新闻传媒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大概多少钱啊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用多少钱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