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村位于市区东部,汾河北岸,旧108国道以北,东北临樊家坡村,西隔209国道与米家湾村毗邻。全村共设3个村民小组,1250余口人,姓氏以马、李、赵等为主,耕地1200余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解放前,河津县并无马家村这个地名。《河津县志》(1989年版)所载的1938年河津县地图中,在今马家村往南有“马家河”,在米家湾和郭村之间有“永和村”。据村中老人回忆,解放前马家村和樊家坡村同属一个村,即永和村。20世纪50年代,全县划分乡镇时,因永和村东南方向紧靠汾河马家河古集镇,且村中多数人姓马,所以就把永和村东南方向所在村庄命名为马家村。也就是说,先有马家河,后有马家村。永和村西北方向的村庄以樊姓人居多,故叫樊家坡。 说起马家河古集镇,目前很少有人知晓。据《河津市志》(2002年版)卷五《交通运输》载:马家河故址在马家村南1.5公里,汾河岸北1公里处,距城区4公里,是汾河下游著名码头。码头以转运煤炭为主。清末即有较大碳行6家及各类商铺、粮店、木厂、车马店等。1938年日军侵占河津后,马家河集镇船只被烧毁殆尽,码头遂废止。通过进一步分析史志资料,可以对马家河的地理位置更加了解。一是马家河位于“汾河岸北1公里处”,既然作为汾河码头,为什么不紧靠汾河呢?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前,汾河在河津段并不是现在河道走向,而是基本呈“S”形,马家河当时正处于汾河大“S”湾的北岸。赵瑞生先生在《河津文史资料》水利专辑《汾河裁弯取直工程纪实》专门描述:汾河在20世纪70年代前,在河津境内河道弯曲、河环层出,呈多个“S”湾流淌。1975年汾河实施裁弯取直工程后,才变成了现在的平直河道,并且在马家村段裁弯取直后正好往南推进了1公里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以现在的汾河河道走向为参照的话,马家河故址正好位于“汾河岸北1公里处”,地理位置上更接近马家村。二是“马家河故址在马家村南1.5公里”,为什么不更加接近马家村呢?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前,整个马家村其实紧靠旧108国道,比国道高出5~6米,俗称“马家疙瘩”。当时,村人下了村庄,过了旧108国道往南不到1公里就到了汾河岸北的马家河故址。由于村庄前面紧靠汾河古河道,沙含量丰富,1968年在村前办起来马家砂厂,开始加工销售,使得“马家疙瘩”整体往北移,才使马家村变成了今天的位置。马家河古集镇创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从《河津市志》(2002年版)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时期,境内汾河航道就已通航”。据1929年《山西省第九次经济统计》载,全县境内汾河航道有航线2条,一为马家河上行至新绛县南关,全长约48公里;二为马家河下行至入黄河口,全长22公里。李作霖在《河津文史资料》交通专辑《汾河的舟楫之利》中写到:汾河船队,由马家河起航,商船首尾相连,长达数里,蔚为壮观。 昔日马家河古集镇商业贸易的繁华程度,我们可以从多处史志文献记载中得出答案。王智、王水生在《河津文史资料》第四辑(1988年)《清末民初河津商业概况》中写到:清末民初,马家河商号多达55家,从业人员280人,有炭行9家、粮店7家,还有杂货店、饭店、麻铺、车马大店等。《河津市志》(2002年版)卷七《商业贸易》载:清末,全县较大的煤炭交易市场有西炭园、樊村炭园、马家河炭行和城关炭市等,其中位于马家村南马家河最为红火,设有四大炭行。北山煤炭用人力、牲口转运到此地,再由此地装船发至潼关,销往陕西各地。《河津县志》(1989年版)卷八《交通》中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马家河煤炭年吞吐量5000余吨。孙茂法在《河津文史资料》第二十辑(2005年)《清末民初河津煤炭开采销售状况》中写到:禹门口和马家河成为清末民初河津最繁华的煤炭集散地。另外,除了煤炭交易外,《河津市志》(2002年版)卷七《商业贸易》载:清末,除县城、樊村镇、清涧湾为河津主要粮食贸易市场外,马家河、黄村、通化等集镇,每逢集日,均有粮食、食油上市。卷八《工业》载:清光绪年间,县城、樊村、清涧湾、马家河、通化等集镇,各种作坊、匠铺林立。也就是说,在清末民初,马家河集镇是河津除县城、樊村镇、清涧湾外全县第四大集镇。 建置沿革 明代———城东里马家庄村。 清代———太和里马家庄村。 民国8年(1919年)———第一区永和村。 1947年4月河津解放———第一区永和村。 1953年全县划为41个乡———米家湾乡马家村。 1956年3月,全县合并为17个乡———城关乡马家村。 1971年10月———城关公社马家大队。 1984年4月———城关镇马家村委会。 2001年至今———城区街道马家村委会。 关于·军山文化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