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7月10日至17日,以“鱼跃龙门华耀河津”为主题的“中国·河津首届对外(德国)文化交流周”活动在莲池公园盛大开幕。 此次活动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德国山西商会承办,旨在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开放智慧绿色文明幸福的新河津,打造内陆地区县域经济对外开放新高地。 为此,我们开此专栏对德国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基本礼仪及民族优良品格进行了解和学习,真正走近他们!借鉴他们实在、勤奋、准时、节俭和做事一板一眼的作风为我所用,真正促进中德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中国·河津首届对外(德国)文化交流周(一)九个特点读懂德国文化的精髓 有人说,德国是个奇妙的国家,是不是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了好奇呢?今天,我们一起领略德国文化的精髓。 简单的面包晚餐 一片面包、一块奶酪或是火腿片,夹在一起就是晚饭——这对于德国家庭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但在18世纪的时候,还只有社会精英才会这么吃晚餐。当年,在柏林的文学沙龙里,这种非常简便实用的晚餐颇受欢迎。这样,知识分子之间的对话就不会受到吃饭这件事的影响。人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法国人马拉松式的复杂晚餐告别。 高山电影 20世纪初,两名德国人创造了所谓的高山电影(德文Bergfilm)。阿尔盖尔(SeppAllgeier)和范克(ArnoldFanck)制作了耐低温的镜头,把摄像机绑在滑雪板上,他们拍摄出来的电影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真正的“登山热”。遗憾的是,这一电影艺术方面的革新,之后却被纳粹政权所利用。 “永久的波浪卷” 烫发如今已经成为普及全球的一种美发手段,而它的创始人内斯勒(KarlLudwigNessler)就来自德国的黑森林地区。年,这位理发师通过这一项发明,征服了上流社会女士的芳心。他本人也因此而一度暴富,然而在年经济危机中,他又因为股市崩盘而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爱条理的德国人 人们常说,德国人最守秩序、喜欢条理。而文件夹还真就是德国的发明。日耳曼人的祖先被视为野蛮人,但是到了中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会组织的形成,日耳曼人的形象就渐渐地被“教条主义”所取代。到了18世纪,这种把一切都进行系统性归类整理的习惯发展到了鼎盛状态。 人人都爱足球 尽管足球这个体育项目诞生在英国,但德国足球联合会却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有趣的是,直到年,体育教师科赫(KonradKoch)把足球运动带到德国之前,人们还将这一体育项目嘲讽为“英国病”。也是科赫把所有足球的专业术语从英文翻译成德文。 青年旅社 故事是在年前后,一位爱好徒步旅行的教师那里开始的。舍尔曼(RichardSchirrmann)坚信,对于学生来说,外面的大自然比满是灰尘的教室更为有益。所以,他就把课堂搬到了户外。穷学生和富学生都坐在一起听课。而作为年轻人忘记一切社会阶层的束缚,自由交往的场所,青年旅社的雏形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庸俗艺术 虽然许多国家都有这种所谓的庸俗艺术品,但是这个词“Kitsch”却来自于德国,它第一次出现是在年的慕尼黑。普通大众也需要艺术,而且是他们能够买得起的艺术品。因此这种工艺简单,品质低劣的雕刻品一度热卖。后来,色彩鲜艳、可爱逗人的花园小人也颇受人们喜爱。今天,“Kitsch”这个词在法国和英语国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父亲河”——莱茵河 这条曾经被拿破仑谩骂作“野蛮人的界线”的河流,之后发展成为德意志文化的动脉。亚琛、特立二、美茵茨——德国最高的尖顶教堂都位于莱茵河沿岸。它的水流湍急,因此造就了关于这条势不可挡的大河的种种传说。从诗人海涅,到作曲家瓦格纳,所有最著名的德国艺术家无一例外地钟情于莱茵河。 德国的“西部英雄”——温内图 19世纪末,作家卡尔·麦(KarlMay)在他的长篇小说里塑造了一个西部英雄——温内图(Winnetou),虽然他本人从来没有去过美国。对于好几代德国人来说,温内图都是自由和冒险的代名词。这部小说在60年代被拍成电影,人们把它称作“德国的西部片”。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走近德国风俗,了解并知道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吧。 ★守纪律讲整洁★ 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许多情况下,德国人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细细想来,这种“不灵活”甚为有益。没有纪律,何来秩序?没有规矩,何有认真? 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在德国,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公共场合,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德国人也很重视服装穿戴。工作时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里虽可以穿得随便些,但只要有客来访或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得整洁。看戏、听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装。参加社会活动或正式宴会更是如此。 ★守时间喜清静★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 德国人多喜欢清静的生活,除特殊场合外,不大喜欢喧闹。比方说,许多人虽在城里上班,但却把家安在乡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镇,图的就是一个清静。就是那些住在城里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围的无噪音。例如,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向邻居讲明情况,请求他们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闹。否则,受干扰的邻居会十分恼怒,可能会当面提出抗议,个别人甚至会请警察出面干预。 ★待人诚恳注重礼仪★ 和西方许多国家相似,德国人比较注意礼仪。两人相遇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座的顾客点头问候,真的是“斯文对斯文,礼多人不怪”。朋友见面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长时间未见的朋友相见或长期分开时可以相互拥抱。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过程中,大多数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讲)作为尊称。只有亲朋好友和年轻人之间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称呼。对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长幼,都可以称“某女士”,但对已婚妇女应以其夫姓称之。 送礼在德国也很受重视。应邀去别人家做客时,一般都带礼物。大部分人带束鲜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带瓶葡萄酒,个别人带一本有意义的书(或者是自己写的书)或者画册之类等。在欢迎客人(如车站、机场等场所)、探望病人时,也多送鲜花。在祝贺他人生日、节日或者婚嫁等时,可寄送贺卡,如送贺礼,则以实用和有意义为原则,而不是以价格高低论轻重。所送之礼物都要事先用礼品纸包好。许多人常在收到礼后会马上打开观看,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 中国·河津首届对外(德国)文化交流周(二)与”民以食为天”烹饪技术举世闻名的中国相比,德国的饮食不免让人觉得单调乏味。有人说德国的饭菜无非清煮、白炖加烤制,这同德国人呆板、拘泥的性格一样不讨人喜欢。不过现在如果你去德国,则大可不必为此苦恼了。由于世界各国的美食家云集德国,你在此可品尝到世界各国的美味佳肴,不论是法式、俄式、意大利式,还是日式及中餐等等都能见到。今日德国的餐饮业可说是国际风味大荟萃,而德国菜也已不再如传统的做法,仅仅是白炖猪蹄加酸菜了。现在的德国厨师善于吸收其他外来饮食特色,在博采亚、欧、美众家烹调特色的基础上,也可做美味可口的佳肴。德国的餐饮业在近几十年中达到很高的水平,从五花八门的冷热饮小吃店、小餐馆、小酒馆到豪华的星级宾馆饭店遍布全国各地,各种风味一应俱全。那诱人的色泽、扑鼻的香味吸引人们一次次掏出钱包,以饱口福。 德国饮食特点 德国人饮食有自己的特色。德国人多属日尔曼族,爱好“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每人每年的猪肉消费量达66千克,居世界首位。德国人爱吃猪肉,也喜欢自己养猪。在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尽管区内处处是高楼大厦,然而居民都在大楼之间辟出一个个养猪场,每年都雇佣屠夫宰杀自家养的猪,一家人吃上大半年。由于偏爱猪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国菜都是猪肉制品,最有名的一道菜就是酸卷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及火腿,有时用一只猪后腿代替香肠及火腿。除了猪肉,德国人均面包消费量也高居世界榜首。 提起德国,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啤酒。的确,德国的啤酒如同汽车、电器、足球一样,举世闻名,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啤酒王国。德国人均啤酒消费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第一啤酒肚”。 德国的饮食文化有其独特之处,他们在“吃”和“请客”方面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德国的早餐比起午餐和晚餐是最丰盛的。在旅馆或政府机关的餐厅,早餐大多是自助形式。有主食面包、肉类、蔬菜、饮料、水果等,品种非常丰富,且色泽鲜亮悦目。面包有精粉的、黑麦的、燕麦的、白面和杂粮掺和的等等。蜂蜜、果酱、奶油、奶酪、牛油等,都装在比火柴盒略小的精美小盒内,撕去表面软纸,即可食用,既方便又不浪费。办公室内大多都设有专门煮咖啡和茶的房间,职工在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各有20分钟的喝咖啡或茶的时间,他们同时还要吃一些糕点。这种点缀,可以防止中午和晚上因饥饿而过量饮食,是一种科学的“饮食习惯”。 德国的午餐和晚餐一般是猪排、牛排、烤肉、香肠、生鱼、土豆和汤类等。在德国喝啤酒,酒量不大者不必担忧,因为酒宴上,德国人互不劝酒也不逼酒,喝者各自量力而为。即使喝啤酒,他们也是先问你是否要,若不要绝不会给你送来。用餐是一人一份,食者大多会用面包将盘内的肉末或汤汁蘸着吃尽,绝不浪费。德国的饮食特点是营养丰富,方便省时,文明科学,吃饱吃好。 德国城市的街头小吃摊点满目皆是,车站广场上出售煎香肠、比萨饼、汉堡包的随时可见。街上的大小餐馆很多,还有意大利、法国、土耳其、希腊、西班牙餐馆,当然中国餐馆也可见到。不过在中国餐馆里,中国菜的吃法已被西化了,每道菜都要配上一套公用刀叉、勺子和筷子。每位即席的人都用公用餐具往自己盘里夹菜,然后再用自己的筷子吃。 德国人请客,在我们看来,几乎是吝啬。德国的一个国家机构为中国一个学习班学员结业举行的宴会上,宴请大菜不过道,形式隆重。晚上休息时,一位去过中国的德国朋友说:“你们也许觉得午餐不够丰富,但我们的国务秘书请客也不过如此。”在州里宴请,只有部长以上的官员有权因公事请客送礼,其他官员一律自费请客。德国有个规定,宴席中凡多要了饮料和啤酒的需自己付钱。 德国人招待客人讲究节约、简单,饭菜仅够主客吃饱,营养足够就可以了。例如,一个大工业集团的技术工程部负责人为访问学者举行正式宴会。参加宴会前会见和商谈的人很多,但宴会开始,主人方面作陪的只有5人,其他人都回家吃饭去了。宴会上只有一汤两菜,刚好够吃,一点也不浪费,主人也不觉得这样做就显得小气了。 德国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富裕国家之一,他们不仅本国社会福利种类多,而且还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把钱花在刀刃上,从这点看,德国的精打细算真是令人佩服。 德国特色饮食 香肠 德国人是名副其实的“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民族——吃猪肉喝啤酒。由于德国人偏好猪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国菜都是猪肉制品。德国的食品最有名的是红肠、香肠及火腿,种类起码有种以上,并且都是猪肉制品。最有名的“黑森林火腿”销往世界各地,可以切得跟纸一样薄,味道奇香无比。有时用一只猪后腿代替香肠和火腿。那烧得熟烂的一整只猪腿,德国人可以面不改色地一人干掉它。 德国香肠的种类多样举世皆知,主要的原料从猪肉、牛肉到蔬菜或动物内脏都有,也经常搭配各类香料而制作成风味独特的地方口味,所以,大家会发现多数的香肠会以地区来命名,例如:法兰克福香肠(Frankfurter)、维也纳香肠(Wiener)、纽伦香肠堡(Nürnberger)等……在吃法上,德国香肠也呈现出多样化,不仅可以水煮、油煎或烧烤,同时也可以做成沙拉、煮汤或直接生吃。 德国的肉类料理除了香肠外,火腿和熏肉在口味上也不下百种,而这也是由于制作方式及加入香料的不同而产生微妙的变化;大部分的肉制品,都是吃生冷的切片,直接沾些芥末酱就入口了。 啤酒 公元年巴伐利亚公国的威廉四世大公颁布了「德国纯啤酒令」,规定德国啤酒只能以大麦芽、啤酒花和水三种原料制作,所以近五百年来德国啤酒即成为了所谓纯正啤酒的代名词。今日的德国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国,境内共有一千三百家啤酒厂,生产的啤酒种类高达五千多种,而根据官方统计每个德国人平均每年喝掉18公升的啤酒,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德国人更热爱啤酒的民族了!特别是在每年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期间竟可消耗高达六百万公升的啤酒。多年来经德国人培养形成的啤酒文化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德国最有名的是啤酒,而最有特色的则是黑啤。听说光是酿制黑啤的一套设备,就价值万人民币,而且酿造一桶黑啤需要花两个星期。看着黑色的液体在龙头下慢慢倾泻,咖啡色的泡沫在杯中翻涌,一股若有若无的香气开始飘散到你的鼻间。自酿黑啤的口感当然是新鲜得没话说,味道也是相当纯正,而且酒中还萦绕着一种似微酸,又仿佛淡淡苦味的独特滋味,极似咖啡的那种浓香,回味无穷,实在是妙不可言。 面包与马铃薯 德国人认为面包是营养丰富、最利于健康的天然食品,吃香肠必有面包与之相配。在面包的生产方面德国也可称得上是质量和数量的世界冠军。德国的面包有用精粉做的,也有用黑麦、燕麦、精粉与杂粮掺和在一起的混合面做的。德国每天出炉的各种各样的面包就有多种。面包是德国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据统计德国人每人年平均吃面包81.5公斤,居欧盟成员国之首。 德国人面包的种类大概有三百种以上,常见的包括:黑面包、酸面包、全麦面包、八字型面包及小圆面包,有时面包夹上乳酪、火腿、香肠或涂些肉酱,非常美味。另外,马铃薯也自十八世纪起成为德国人的主食之一,在中午唯一一餐热食中配合着肉类、海鲜及蔬菜扎扎实实地填饱肚子。 德国人年人均食鱼达6公斤。糖果、巧克力、糕点等的销售量也十分可观。 葡萄酒类(Wine) 由于采用长期吸收了矿物成份的葡萄来酿酒,德国酒的味道高贵、独特,85%的白酒入口均甜美而色泽略深。烈性(Trocken)或半烈(Haltrocken)字样都会在酒瓶标签上注明,没有注明的,一般酒性较温和。高级酒类须于指定的十三个酒区出产。德国统一后,亦加入了旧东德的萨克森(Sachsen)、迈森(Meissen)等地区。葡萄酒的酒味乃根据葡萄的种类、种植地区及酿制年份而各异,一般酒味的叫Qualitatswein及Kabinett;迟摘葡萄所酿成的酒叫Spatlese,是上等极品。除了以上两种外,还有餐后甜酒,如Ausless及Beerenauslese等。 在寒冷的冬季,巴伐利亚有种很特别的热饮叫“温酒”,由丁香、肉桂、水果和红葡萄酒制成。它的字面意思是“光酒”,因为喝了会让你红光满面! 巴伐利亚地区的葡萄酒,尤其是白葡萄酒也举世闻名。它能始终保持名贵、优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白葡萄酒生产沿用了历史悠久的家族生产传统,从葡萄的种植、采摘、酿制到酒的装瓶、进入市场都经过严格的检验。 德国还有一种冰葡萄酒,也称冰果酒。年冬季,德国弗兰克地区突然遭到一场早霜,当年的葡萄看来要毁于一旦,酒农们硬着头皮把半结冰的葡萄榨制酿酒,居然酿出了一种异于其它葡萄酒的独特风味。一般用来酿酒的葡萄含有大约80%的水分,而晚收的葡萄经过风吹霜打之后明显脱水,其糖分和酸度都大大提高了,用这种葡萄酿制的冰果酒自然甜润醇美。自那以后,冰葡萄酒就成为德国的特产。 真正的冰葡萄酒必须来自那些经过数月的风吹雨淋、完全自然冷冻的优质葡萄品种。为了制作冰葡萄酒,德国葡萄酒农每年秋季必须投下昂贵的“赌注”:除了对在恰当时机要降临霜冻的企盼外,还必须天天观察可能用来酿造的那些葡萄在枝蔓上是否完好无损。这不仅需要拥有比中国刺绣更大的耐心和经验,更要有艰辛的劳作和顽强的意志……当等待变为现实,串串挂霜的小冰珠在-8℃至-12℃的条件下形成时,对这些小冰珠一粒粒的筛选工作,就必须在那个漆黑、寒冷的清晨开始,随后的挤压果汁也必须在同样的温度条件下完成。 如此酿就的冰葡萄酒当然十分珍贵,每一瓶冰葡萄酒中所含的劳动价值、工艺成本、风险投入与其品味所具有的特质是完全相符的。即使在德国本土,能够品尝到冰葡萄酒也是难得的享受,难怪欧美人常常把它誉为像爱情一般高贵。 中国·河津首届对外(德国)文化交流周(三)德国人的习俗与礼仪 生活习俗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习惯,德国虽然是个相对来说比较民主的国家,可人们依旧有不少特别的习俗。作为外国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与他们更多的交流和接触。 ★德国是十分尊重女性的国家,男士如果是和一位女士初次见面,若不是女士主动伸出手,男士不要主动和女性握手。在她们看来,这是鲁莽和不礼貌的。第一印象会大打折扣。 ★德国人非常忌讳1这个数字。这和他们信奉基督教有着很大渊源。如果某个月的1日偏巧又是个星期五,那每个人都会过的小心翼翼,聊天办事时也会尽量避开这个数字,和他们接触时,尤为应该注意。 ★在国内,朋友生日临近时送份礼物并祝生日快乐,友人必定兴高采烈的感谢和笑纳。可这在德国可不行,而且会起到相反的结果,按照这里的习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贺。 ★关于迟到的问题无须多说,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讨厌迟到,尤其是德国人。 ★德国人喜欢聚会,尤其是家庭聚会。如果你组织了一次,你会发现除了迟到的之外,你同样不会看到任何朋友提前敲门。德国人的习惯是提前几分钟就把车停在楼下,在车子里等到时间正好再出来敲门。理由是:若是早去必然会打搅人家的正常准备工作。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德国的一些老房子有着巨大的烟囱,所以有一类专门清理烟囱的工人。德国人认为,路上遇到烟囱工人的话一整天都会顺利。若是有烟囱工人擦身而过,并且碰了自己一下,那一定会交好运气。这是因为德国人以前房子的炉灶,烟道都很简陋,很容易引起火灾,而烟囱工人的工作就会避免这种灾难。这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吉兆。 ★探访朋友时不要搞“突然式袭击”,要事先打好招呼,定好时间,准时到达。若非主人许可,不要自行参观,不要随意翻动桌上的书本和物品。若是探病,除了显而易见的外伤或者感冒发烧之类的症状之外,不要询问病情。 ★尊重他人隐私是非常重要的。年龄、职业、婚姻情况、宗教信仰、政治面貌、个人收入等等都是属于个人隐私,不好随便打听,尤其是对女性。在这里,共事多年却对对方一无所知的比比皆是。还有,若是看上别人买的一样东西,就算再喜欢,也不要询问价钱。 ★德国是个太注重个人隐私的国家,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半夜手机铃声太响被邻居报警,六个膀大腰圆的警察敲我的门,说明来意后,非常温和的询问我是否方便让他们进房间看看。离开的时候,其中一个客气的对我说:抱歉,打搅了,请把手机改成震动。 基本礼仪 1.服饰礼仪 德国人不喜欢服装的花哨,但都很注重衣冠的整洁,穿西装一定要系领带。在赴宴或到剧院看文艺演出时,男士经常穿深色礼服,女士则穿长裙,并略施粉黛。在东部地区,已婚者都带上金质戒指。 2.仪态礼仪 德国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在社交场合也举止庄重,讲究风度。德国妇女的特点是朴素,这不光是体现在穿着打扮上,也体现在言谈举止上。与德国人相处时,几乎见不到他们皱眉头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因为,他们把这些动作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养的表现。 .相见礼仪 德国人比较注重礼节形式。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行握手礼。与熟人朋友和亲人相见时,一般行拥抱礼。在与客人打交道时,总乐于对方称呼他们的头衔,但他们并不喜欢听恭维话。对刚相识者不宜直呼其名。 4.餐饮礼仪 德国人在宴会上和用餐时,注重以右为上的传统和女士优先的原则。德国人举办大型宴会时,一般是在两周前发出请帖,并注明宴会的目的、时间和地点。一般宴会的请帖则是在8天至10天前发出。他们用餐讲究餐具的质量和齐备。宴请宾客时,桌上摆满酒杯盘子等。他们有个习俗,那就是吃鱼的刀叉不能用来吃别的。 5.喜庆礼仪 赠送求爱树是德国的一项独特习俗。波恩小伙子如果看上一位姑娘,就会在4月0日或5月1日这一天,送姑娘一株小白桦树,以表爱慕之情。德国的节日众多,而且各具特色,如持续时间较长的狂欢节,每10年举行一次的耶稣受难戏剧节。 6.商务礼仪 德国人对工作严肃认真,思考总是深刻敏锐。德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因此,一旦约定时间,迟到或过早抵达都被视为不懂礼貌。他们在谈判时态度明朗,谈生意时一般使用商业名片。德国不但货物品质好,服务质量也属上乘。 7.旅游礼仪 德国人有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不随便停车,更不会闯红灯。在列车上,大多有禁烟或可抽烟的标志。每年5月至10月是旅游旺季,首都柏林,现政治中心波恩,历史文化和经济名城汉堡、莱比锡等以其优美的风光迎送五洲四海的宾朋。 德国新郎树为人做媒百年 德国东部靠近波罗的海的多道尔森林里,有一棵多岁的老橡树,名叫“新郎树”。它专为人们传递求爱信,已经成就了无数姻缘。德国邮政还为它专门设立了一个单独的邮政编码,有专门的邮递员送信。 新郎树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那时,森林护林员的女儿爱上了巧克力作坊主的儿子,可是,女孩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两人的来往。为了爱情,两个年轻人把给彼此的信件偷偷藏在这棵老橡树的树洞里,如此书信往来,互诉相思。也许是他们之间不渝的恋情感动了老橡树,有情人终成眷属,年6月这对新人在树下举行了婚礼。 此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给这棵树写信,因为是新郎树,大部分写信求爱者是女性,但也有男性。为了方便往树洞里投信或取信,年,树干上架起了长梯。每天邮递员来给树送信,很多人千里迢迢来到树下等信,期盼爱情的到来。取信的人可以阅览所有树洞里的信,有合适自己的就带走。 克劳迪娅19岁那年就是通过老橡树认识了丈夫弗里德里希·克利斯蒂杨森。当时他已经6岁了,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他从母亲那里听说了新郎树,就不时过去看看。有一天,他读到了克劳迪娅的信。如今克劳迪娅与弗里德里希已经结婚20年了。新郎树邮递员卡尔·海茵茨·马滕斯有一天发现了一封收信人为“新郎树的邮递员”的信,一个叫蕾娜特的女子看到了关于树和他的报道,对他很有好感,想认识他。他们现在结婚已经15年了。 多年来,德国改朝换代,经历了世界大战,邮政编码也几经变更,但是老橡树的树洞里依然盛满人们对幸福的渴望。老橡树的故事被写进歌德学院的教材之后,它开始收到世界各地的来信。 另外,老橡树年与一棵远在另一个城市的百年栗子树举行了两地“婚礼”,因为它们都见证了百年风雨。 白癜风治疗需要多久白癜风治疗需要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