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玲吴晓征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河津市紧紧围绕“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主线,找准战略定位,坚持改革创新,破除发展瓶颈,凝聚发展合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积极探索多元化长效增收渠道,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跨越式蜕变。截至目前,全市9个乡镇(街道)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全部“破零”,总收入突破10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村5个,万元以上的村17个,5万元以上的村71个,有效推进了强村富民,为推进农业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领导重视,立体攻坚,启动强村新引擎 为全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跨越发展,河津市委、市政府坚持“村强则民富”的理念,按照“党建统领、立体攻坚、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多元发展”的思路,全力部署推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工作。成立了由组织、财政、农经等部门为成员的市乡两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河津市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河津市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相关制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和党组织书记年终述职考核内容,通过市乡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试点工作。 坚持村级主导、市场主体,培植典型、示范带动,在全市选树确定了10个村集体作为试点,由市财政投入补助资金0万元,带动村集体、社会投入万元,推动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全面开展。市乡两级每年对村干部、致富能手进行培训,定期组织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组织涉农部门专家、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帮扶,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金融机构用好用活信贷、融资政策,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涉农部门在项目申报、土地、规划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开通“绿色通道”,对需要办证、审批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优先办理。 鱼渔并授,凝智聚力,千帆竞发争上游 为了使集体经济做活做大做强,用好鱼、做好“渔”,河津市在农村(社区)党员中开展了“创业带富”和村级集体经济腾飞工程等活动,重点在选、教、管上下功夫,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品格好、群众威望高、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队伍,形成巨大的“头雁效应”。 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倒切10%的比例,年以来累计确定42个软弱涣散农村党支部进行整顿,从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大学生村官中选拔配备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去年以来,完成培训农村党组织书记人次,切实提高农村“领头雁”发展经济的能力。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管理考核,年初制定目标,年中情况通报,年底述职述联述评,对考核优秀和进步明显的村党支部及负责人,给予绩效奖励。 发挥党员致富能手的模范带头作用。采取“双培”模式,在党员中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在致富带头人中大力培养发展党员,同时,明确第一书记发展经济扶贫脱贫的主责主业,通过“七个带头”,切实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张家堡村先后两任第一书记用短短几年时间,带领全村干群发展花椒种植亩,涉及贫困户42户人;采取“企业加农户”模式,与农之龙公司合作发展红薯产业亩,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发挥驻村工作队的结对帮扶作用。河津市委进一步整合扶贫工作力量,对贫困户较多的村,全部确定驻村帮扶工作队。8个贫困重点村的帮扶工作队,每个村确定两名县级领导带队。年以来,市乡两级支帮扶工作队在包点村谋发展、兴产业、强设施、送温暖,积极帮助贫困村找项目上产业,成效显著,有效解决包点村实际问题多个,投入帮扶资金万元,引进扶持项目21个。 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该市发挥工业经济比较发达的优势,开展“一企帮一村发展集体经济”活动,70家规模以上企业与7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一对一”帮扶结对,各企业结合所帮扶村的村情,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集体经济思路,并发挥自身优势,因村施策,推动帮扶村的集体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对靠厂、近城、临矿的村,帮助村里发展配套产业,兴办交易市场、专业合作社等;对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农业村,帮助发展干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对集体资产、资金、土地和信息等要素相对集中的村,采取独资或参与入股的形式开发旅游、商贸、加工业等项目;对劳动力较多的村,通过牵线搭桥,实现“走出去”就业,有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因村施策,量体裁衣,创新源头活水涌 一村一策,“量体裁衣”。通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该市不断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多元化搞活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出资源利用、服务创收、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四种扶持模式,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争奇斗艳”。 一是资源利用模式。充分挖掘村现有的各类土地、产业、民俗、文化等资源,搞好吃、住、行、游、购等配套服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实现农民致富和集体增收。城区街道黄村地处城郊,区域内有汾河流经,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市上安排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万元,扶持该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业,建成占地余亩的黄村生态园田园综合体项目,集农家餐馆、养鱼、垂钓、游泳、娱乐、儿童乐园为一体,村集体年均可收入10余万元。僧楼镇琵琶垣村北依紫金山,西傍傍通峪,垣上梯田井然有致,峪内苍松翠柏美不胜收,自然景观丰富,永兴禅寺、文中子洞、和尚缠等历史人文遗迹遍布,同时,该村传统民居保存较好,经整饬修缮,约25个院落40孔窑洞原始古朴,是典型的晋南民居和民俗文化展示区。该村依托独特优势,建设古村落旅游开发项目,既提升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又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是服务创收模式。阳村乡连伯村地处黄汾两河交汇处,滩地集中、水资源丰富。全村5万余亩耕地面积中有滩地3万余亩。近年来,该村“连伯韭菜”获得农产品原产地标识,韭菜种植面积达1.8万亩,是全国重要的韭菜种植和供应基地。为进一步扩大“连伯韭菜”产业规模,市上安排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万元,带动村集体及群众投入万元,扶持该村发展韭菜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加快发展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农业。 樊村镇刘家院村地处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毗邻中铝山西分公司和中煤王家岭煤矿,工业基础雄厚资源富集。市上安排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万元,带动村集体和群众投入万元,就近利用便利的氧化铝资源,建设氧化铝陶瓷制品项目,生产机械、电子、电器、化工、纺织、航空、医疗等产品配件,加快转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清涧街道天成堡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西据晋陕交通要道,南北扼中铝分公司北出口,周边规模以上企业聚集,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物流信息集散中心。为进一步发展物流运输产业,完善物流仓储产业链,市上安排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万元,带动村集体和群众投入55万元,扶持该村建设一期规模为占地50亩、30平米的物流仓储中心,采取服务租赁方式增加集体收入。 三是物业管理模式。将村集体闲置的土地、厂房、机械设备、校舍等,通过出售、租赁等形式招引能人盘活,扩大经济总量,增加集体收入。城区街道米家关村利用城中村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米家关村津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属村集体企业,是该市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利用好村集体物业,增加物业管理收入,市上安排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万元,带动村集体投入万元,新建平米交易市场,00平米仓储大棚,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区扩充完善,提质上档。 四是混合经营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各方资金,培植和扶持企业上规模、上等级,增强竞争能力,做大做强集体经济。下化乡南桑峪村是山西首个煤炭采空沉陷区整体迁往城市的村庄。针对“土地在山上,居民在城里”的村情,支、村委因地制宜,山下抓就业,山上兴产业,利用煤炭补偿基金,入股建设了集种猪繁育、养殖、销售、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养殖企业——佳佳牧业,年被评为“运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进一步支持该村转型发展,市上安排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万元,带动村集体投入万元,整合资金万元入股佳佳牧业,年均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用于物业费、暖气费、医疗保险等“四免两补”民生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