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5-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山东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近日,阅读一篇网上文章,有一幅地图引起我的注意,图中标河津市位置分别标有“冀”、“韩”、“耿”字样。“冀”与“耿”为我们所熟悉,这“韩”从何说起?难道是三家分晋的“韩国”,同时联想到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韩原之战”,这是标注的难道是发生在汾水流域著名的“韩原”。

一、河津市与万荣县有块地方叫“韩原”,是古代“韩原之战”的战场。

西周时期的韩国,是姬姓诸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邘、晋、应、韩、武之穆也。”《竹书纪年》有“成王十二年,王师、燕师城韩,王锡韩侯命”的记载,可知韩国为成王十二年封,成王还派王师和燕师筑韩城,可见周王当时对封建韩国的重视。韩国的地理位置在今陕西韩城到山西河津一带,按当时诸侯国的规模来说,疆域不算小,可见周王在此建立韩国是为了加强北方防务,稳定北方格局。

《诗经·韩奕》详细追述了当年成王册封韩国时的场景,也描绘了韩侯按时朝觐天子、受天子赏赐、韩国的祭祀、韩侯的婚姻以及韩国的富庶、权力与地位等信息。其中有“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mò)。奄受北国,因以其伯”的记载,意思是韩国受命于先祖,监管蛮夷的活动,周王赏赐韩侯,秽貊部族服从号令,北方各国都受其管辖,尊他为诸侯之长。西周时期的韩国,被册封到了今陕西韩城市和山西河津县东北一带。这是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分封姬姓诸侯,使其承担了拱卫西周都城镐京的重任。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晋国在周平王十四年即公元前年灭亡韩国。从西周初立国到东周初亡国,西周韩国延续了三百年不到。韩国亡后,国人以韩为氏,称韩姓。《左传·桓公三年》有“韩万御戎”的记载,是说有一个叫韩万的人为曲沃武公驾车,这个韩万即为古韩国后裔。曲沃武公取代晋国后,他因功被封到古韩国故地,他就是韩武子,成了后来战国韩国的先祖。这里说古韩国故地,可能就是地图所标的“韩”,因为晋国国君再有气度,也不可能将原来西周拥有黄河两岸的“韩国”分封给一位将领。尤其是功劳最大的赵夙、毕万才被分封到并不大的“耿地”和“魏地”。因此,韩武子被分封到与耿邑相邻的“西周故地”可能性最大,这块地方就是韩原。

我们先请下“韩原之战”。韩原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在秦国与晋国之间的战役。公元前年,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秦晋两国的军队在韩原(陕西韩城)交战,晋军兵败,晋国国君晋惠公被俘。在众多的历史书上都解释说“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年春天,秦穆公秦穆公任命邳豹为将,率军进攻晋国。在初期的交锋中,秦国屡战屡胜,从而东部黄河,一直来到了韩原(今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一带)。”这里有明鲜方位错误,“东部黄河”怎么一直而到韩城的,似乎让人很难理解。秦国只能是先打韩城再渡黄河,这里的“韩原”明显不是陕西韩城。

现在历史学者认为,“韩原之战”发生地是今韩城市。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人们只记住强秦统一六国,而忘记了春秋五霸之首的晋国。在晋称霸时期,整个黄河以西地区为晋的西河之地,从吕梁山一直延伸到关中平原。再说“韩原”,“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史记?韩世家》。史记明确指出韩武子是晋国韩氏卿族的创始人,封于韩原。韩氏在晋国的势力弱小,《史记索隐》记载“事微囯小,《春秋》无语”。然而它在历史上却是晋国六卿之一,虽然势单力薄,却是“砝码”一般的存在,倒向谁就加大了谁的政治力量,反而安全的存在于六卿激烈的兼并中。后来到了韩厥这一代为赵衰的家臣。韩厥始为晋国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韩国地域扩大是公元前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之后的事。

春秋初秦国、晋国之间的战役。鲁僖公九年(前),晋献公死,诸公子争位。公子夷吾逃亡在外,求秦助其回国,许割晋河西五城为酬。秦即联齐以兵送夷吾返晋即位,是为晋惠公。惠公既入晋,拒绝割地。十五年,秦穆公乘晋人对惠公不满,率兵攻晋,战于韩原,大败晋军,擒惠公,既归而释之。秦尽取晋河西之地。

有历史学者考证,韩原之战算是秦国正式攻入晋国本土的第一战,最终晋惠公接战的地点,据考证最大的可能性是在汾河南侧,临汾盆地的入口处(山西河津东南)。对于晋国来说,这场战役的失败,意味着秦国已经打开了晋国核心区的门户,形势是极为不利的。不过秦人也十分清楚,一场战役的胜利,并不代表秦国的整体实力就超越了晋国。虽然这次战役是发生在河东;虽然晋惠公本人也在战役中被俘。就秦人来说,他们的战略目的还是拿到河西的土地。从地缘结构来看,运城盆地是河东之地的主体。当秦人渡过蒲津渡或风陵渡之后,他们首先要占据运城盆地之后,再向晋国国都——翼地所在的临汾盆地渗透。因此秦晋之间发生在河东的主要战争,大部分都集中在运城盆地一带,韩原之战应在“西周韩国故地”的河津市与万荣县之间,因为再往前就是晋国国都曲沃了。

二、韩氏兴起与“赵氏孤儿”有关,历史事件从侧旁佐证了韩原在河津万荣之间。

说了这么多“韩原”到底是在那里呢?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括地志》、《通志》都认为在今陕西韩城;《后汉书?郡国志》说“河东郡河北县有韩亭”,认为在山西芮城;江水《春秋地理实考》则认为在今山西河津、万荣之间(《晋国史纲要》第35页)。这也与我在网上看到的古地区相符,充分说明韩原在河津、万荣地界,也旁证了万荣“赵氏孤儿”的“藏山”是万荣孤山的传说。韩氏的倔起也与这一事件有关。

  韩厥在晋景公三年(前)的时候,晋国司寇屠岸贾将要作乱,说是诛杀灵公的贼臣赵盾。赵盾早已经死了,就要杀他的儿子赵朔。韩厥阻止屠岸贾,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去告诉赵朔,让他逃走。赵朔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后代断绝,我死后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等到屠岸贾诛灭赵氏的时候,韩厥称病不出家门。程婴、公孙臼把赵氏孤儿赵武藏了起来,韩厥是知道这件事的。   晋景公十一年(前),韩厥和郤克率领八百辆战车的兵力征讨齐国,在鞍打败了齐顷公,俘虏了逢丑父。从这时候起,晋国设置了六卿,韩厥位居一卿,号为献子。此事件之后,韩赵两家结为同盟,在赵氏的提携下,韩氏逐步在晋囯历史舞台站稳了脚跟。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而起源地在“韩原”,就是地图标注的“韩”。《括地志》云:“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八里。又在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古韩国也。”《古今地名》云:“韩武子食菜于韩原故城也。”今陕西韩城县境内。遂以封地为姓,始有韩氏。由部族到诸侯,有两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春秋晋景公之世,韩氏部族奠定根基的韩厥时期。其时,韩厥尚只是晋国的一个稍有实权而封地不多爵位不高的寻常大臣,与当时握晋国兵权的赵氏(赵盾、赵朔)、重臣魏氏(魏悼子、魏绛)之权势封地尚不可同日而语。韩厥公直,明大义,在朝在野声望甚佳。其时,晋国发生了权臣司寇屠岸贾借晋灵公遇害而嫁祸赵盾、剪灭赵氏的重大事变。在这一重大事变中,韩厥主持公道,先力主赵盾无罪,后又保护了“赵氏孤儿”赵武,再后又力保赵氏后裔赵武重新得封,成为天下闻名的忠义之臣。这便是流传千古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所以,可以推论,韩国起源地在河津与万荣之间的“韩原”。

三、追寻历史片断,可以推论战国韩、赵两国发源地为河津“耿邑”、“韩原”,河津“韩原之战”还成就了最终统一中国的“强秦”。

历史脉络大致清晰,韩氏初立有小功,封地不大。后为晋大夫,位列六卿,封地扩大到韩城,史书只记载了韩氏盛起阶段,而忽视了初创时期。公元前年周武王灭商后,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号唐叔,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因在晋水,后改成晋,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河津市万荣县),后因功再封于韩城。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如此,我们可以明了知道为什么这张地图上标注的“冀”、“韩”、“耿”字样,也说明河津这块弹丸之地,竟然是战国七雄中“赵国”和“韩国”的老家。如果把“韩原”放到河津与万荣,也就不难解释春秋时“韩原之战”中,秦囯向东进军渡黄河至河津韩原,而不是从向东渡河进军韩城韩原。韩源之战,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秦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战役。军事上的胜利倒是次要的,关键是在春秋的政治舞台上,秦国原本以旁观者的身份一步迈入中原的政治中心,引起各诸侯国的重视,使秦国跻身于强国之列。

嘿嘿,看到一幅古地图,胡乱写的,不一定是历史真实,也许这些事都实实在在在河津这块热土上发生过的。

这些地图上都标有“韩原”在河津

(河津市冯永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